今尹古循良,见利勇有为

今尹古循良,见利勇有为

诗句读音
今尹古循良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jīnyǐn3xún liáng
见利勇有为平仄:仄 仄 仄 仄 平
拼音: jiàn|xiàn4yǒngyǒu wéi

今尹古循良,见利勇有为释义

【今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吟切,音金。《說文》是時也。《廣韻》對古之稱。《詩·召南》迨其今兮。《毛傳》今,急辭也。《朱傳》今,今日也。不待吉也。又《圓覺經》無起無滅,無去來今。《註》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。又《韻補》叶居靑切,音京。《詩·周頌》有椒其馨,胡考之寧。匪且有且,匪今斯今。又叶居良切,音姜。《易林》庭爎夜明,追古傷今。陽弱不制,隂雄坐房。 从亼會意。,古文及字。巳往爲古,逮及爲今。

【尹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于準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庾準切,音允。《說文》治也。从又丿,握事者也。《廣韻》進也,又正也。《書·君》尹兹東郊。又《多方》畀殷命,尹爾多方。《註》言天畀付文武以殷命,正爾多方也。又官名。《書·益稷》庶尹允諧。《傳》尹,正也。衆正官之長也。《應劭曰》天子之相稱師尹。《薛瓚曰》諸侯之卿,惟楚稱令尹,餘國稱相。他如周禮門尹除門,月令奄尹申宮令,周語關尹以告,皆是也。又誠也,信也。《禮·聘義》孚尹旁達,信也。《註》玉之爲物,孚尹於中,旁達於外,所以爲信也。應氏曰:尹當作允。允亦信也。又《禮·曲禮》脯

【古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公戸切《韻會》果五切《正韻》公土切,音鼓。《爾雅·釋詁》古,故也。《說文》从十,口。識前言者也。《徐鉉曰》十口所傳,是前言也。《玉篇》久也,始也。《書·堯典》曰若稽古帝堯。《詩·邶風》逝不古處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世歷三古。《孟康曰》伏羲上古,文王中古,孔子下古。又《禮·祭義》以祀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古。《註》先古,謂先祖也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輪已庳,則於馬終古登阤也。《註》終古,猶言常也。又賁古,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益州郡賁古縣。又姓。《廣韻》周太王從邠適岐,稱古公,其後氏焉。

【循良】公守法。《北史·孙搴等传论》:“房謨忠勤之操,始终若一。恭懿循良之风,可谓世有人矣。”唐李邕《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》:“出膺贤守,则郡国循良。”明李介《天香阁随笔》卷一:“吾每见循良之吏,有活民之心,而民终不能活者,不刚也。”孙中山《孙文学说·不知亦能行》:“官吏不过为人民之僕,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也。其循良者,吾民当任用之;其酷劣者,当淘汰之。”2.指循良的官吏。唐柳宗元《柳州谢上表》:“常以万邦共理,必藉於循良。”清朱彝尊《送张夫子巡抚山东》诗之一:“循良久数张京兆,副相依然汉上公。”3.善良。元刘

【见】《唐韻》《廣韻》古甸切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經電切,堅去聲。《說文》視也。从目从儿。《易·乾卦》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《疏》德被天下,爲萬物所瞻覩。《書·立政》灼見三有俊心。《禮·王制》問百年者就見之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,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,秋見曰覲,冬見曰遇,時見曰會,殷見曰同。《註》此六禮者,以諸侯見王爲義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舜擇吉月日,見四嶽、諸牧、班瑞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未得省見。《註》言不爲所拔識也。又《通鑑》漢武帝元光五年,張湯、趙禹定律令,務在深文,作見知法。詳矢部知字註

【利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至切《正韻》力地切,音詈。《說文》銛也。从刀和,然後利,从和省。易利者,義之和也。《前漢·鼂錯傳》兵不完利,與空手同。又《廣韻》吉也,宜也。《易·賁卦》利有攸往。又私利也。《莊子·騈拇篇》小人以身殉利。又《禮·坊記》先財而後禮,則民利。《註》利猶貪也。又《前漢·高帝紀》徙齊楚大族五姓關中,與利田宅。《註》師古曰:利謂便好也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軸有三理,三者以爲利也。《註》利,滑密也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巴蜀地。晉西益州,梁改利州。又姓。《韻會》漢有利乾,爲中山相。又《韻補

【勇】《唐韻》余隴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尹竦切,音涌。《說文》氣也。一曰健也。从力,甬聲。《玉篇》果決也。《廣韻》猛也。《增韻》銳也,果敢也。《左傳·文二年》共用之謂勇。《論語》勇者不懼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慈故能勇,儉故能廣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氣也。一曰,健也。从力,甬聲。勇者,用也,共用之謂勇。〕 謹按勇者用也說文無此語。共用之謂勇係左傳文,亦非說文。謹改爲左傳文二年共用之謂勇,移在論語二字上。 考證:〔《說文》氣也。一曰,健也。从力,甬聲。勇者,用也,共用之謂勇。〕 謹按勇者用也說文無此語。共用之謂勇係

【有为】1.有作为。《易·繫辞上》:“是以君子将有为也。”宋苏轼《学士院试孔子先进论》:“君子之欲有为於天下,莫重乎其始进也。”明都穆《都公谭纂》卷上:“公为人刚介有为,既下车,即以兴利除害为己任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三七:“他羡慕东阳与瑞丰的官运,同时也羡慕他们的年轻有为。”2.友为,相亲为友。有,通“友”。汉扬雄《法言·修身》:“上交不諂,下交不骄,则可以有为矣。”汪荣宝义疏:“有,读为‘友’……可以友为,犹云可与言友也。”3.佛教语。指有为法。《景德传灯录·鸠摩罗多》:“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。一切善恶,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