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玉或为灾,诗书岂相负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金玉或为灾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六咍 拼音: jīn yùhuòwéi|wèizāi |
诗书岂相负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: shī shūqǐ|kǎixiāng|xiàngfù |
金玉或为灾,诗书岂相负释义
【金玉】1.黄金与珠玉。珍宝的通称。《左传·襄公五年》:“无藏金玉,无重器备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对俗》:“金玉在九窍,则死人为之不朽。”唐杜甫《黄河》诗之二:“愿驱众庶戴君王,混一车书弃金玉。”2.比喻珍贵和美好。《诗·小雅·白驹》:“毋金玉尔音,而有遐心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钧世》:“是以古书虽质朴,而俗儒谓之堕於天也。今文虽金玉,而常人同之於瓦砾也。”唐韦应物《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》诗:“俯饮一杯酒,仰聆金玉章。”《玉娇梨》第八回:“白公説道:‘昨承佳句见投,真是字字金玉,玩之不忍释手。’”
【或】〔古文〕《集韻》越逼切,音閾。《說文》邦也。从口从戈,以守一。一,地也。通作域。又《廣韻》胡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穫北切,音惑。疑也。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。《易·乾卦》或躍在淵。《朱子·本義》疑而未定之辭。又與惑通。怪也。《孟子》無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◎按六書有假借,或本是邦或字,借爲疑或字,後人加土爲域,加心爲惑。而於或字,止作或人或曰之用,幷其本義而忘之矣。
【灾】《說文》同災。(災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祖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將來切,音哉。《說文》天火也。《春秋·桓十四年》御廩災。又《玉篇》害也。《書·舜典》眚災肆赦。《傳》過而有害當緩赦之。《左傳·僖十三年》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。又作菑。《詩·大雅》無菑無害。 亦作甾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甾害絕息。又叶子之切。《史記·龜筴傳》十有二月日至爲期,聖人徹焉,身乃無災。又叶將侯切。《班固·幽通賦》震鱗漦于夏庭兮,帀三正而滅周。巽羽化于宣宮兮,彌五辟而成災。 《說文》本作烖。或作灾。籀文作災。(災)漢典考證:〔《
【诗书】1.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《诗》、《书》,义之府也;《礼》、《乐》,德之则也。”2.泛指书籍。唐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诗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?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《醒世恒言·两县令竞义婚孤女》:“那潘华自恃家富,不习诗书,不务生理,专一闝赌为事。”范文澜蔡美彪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:“松赞干布爱好汉文化,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,入太学学习诗书。”3.诗作和书法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灵运诗书皆兼独絶,每文竟,手自写之,文帝称为二宝。”4.诗作和书信。唐白居易《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
【岂】《廣韻》袪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去幾切,音。《說文》還師振旅樂也。又欲也,登也。《徐曰》今借此爲語詞。《玉篇》安也,焉也。《廣韻》曾也。《增韻》非然之辭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怨豈在明。《詩·召南》豈不夙夜。《傳》豈不,言有是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可亥切,音鎧。與凱愷通。軍勝之樂也。又樂也,和也。○按經傳凱歌、凱風、愷悌、樂愷皆借豈。古凱、愷、豈音義通,今分爲二。 《字彙》〈山下一〉从耑省。〈口下丷一〉从豆省。俗作山頭,非。《同文舉要》豈同剴,亦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還師振樂也。〕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。 考證:
【相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息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思將切,音襄。《說文》省視也。又《廣韻》共也。《正韻》交相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氣感應以相與。《公羊傳·桓三年》胥命者何,相命也。《註》胥,相也。相與胥音別義通。又質也。《詩·大雅》追琢其章,金玉其相。又相思,木名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相思之樹。《註》大樹也。東冶有之。又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息亮切,襄去聲。《爾雅·釋詁》視也。《左傳·隱十一年》相時而動。又《集韻》助也。《易·泰卦》輔相天地之宜。《書·立政》用勱相我國家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導也。又勴也。《註》謂贊勉。《疏》鄉飲酒云:
【负】《唐韻》房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扶缶切,音婦。《說文》恃也。从人守貝,有所恃也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傳》武安負貴而好權。又《說文》一曰受貸不償。《前漢·鄧通傳》通家尚負責數鉅萬。又《釋名》負,背也。置項背也。《玉篇》擔也。或作偩。《廣韻》荷也。《易·解卦》負且乗,致至。《詩·大雅》是任是負。《左傳·莊二十年》弛於負擔。又背也。《禮·明堂位》天子負斧,依南鄕而立。《註》負之言背也。又依也。《孟子》虎負嵎。《趙岐註》虎依嵎而怒。又失也。《戰國策》公負令秦與强齊戰。《註》負,猶失也。又老母之稱。《史記·高祖紀》常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