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身爱憎间,得失真一饷
寄身爱憎间,得失真一饷释义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
【失真】1.失去本意或本来面目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名家苛察缴绕,使人不得反其意,专决於名而失人情,故曰‘使人俭而善失真’。”宋王安石《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》诗:“六书篆籀数变改,训詁后世多失真。”清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五:“夫叶韵乃词中最要之处,而以流传失真。”鲁迅《南腔北调集·<木刻创作法>序》:“一张什么复制缩小的东西,实在远不如原版的木刻,既不失真,又省耗费。”2.无线电技术中谓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不一致。如音质变化、图像变形等都是失真现象。也称畸变。
【一饷】。唐白居易《对酒》诗:“无如饮此销愁物,一餉愁消直万金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王昭君变文》:“若道一时一餉,犹可安排;岁久月深,如何可度。”蒋礼鸿通释:“一餉,就是吃一餐饭的时间。”宋柳永《鹤冲天》词:“青春都一餉。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!”清曹寅《纳凉过杏园食笋》诗:“一餉竹风吹盹醒,不知深处睡流鶯。”汉
【寄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義切《正韻》吉器切,音記。《說文》托也。《增韻》寓也。《周語》國無寄寓。《註》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。又《齊語》管子曰:作內政而寄軍令焉。又《廣韻》附也。《增韻》傳也。《禮·王制》東方曰寄。《註》東方通言之官,謂傳寄東方之言也。又郊遂寄棘,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。又《史記·酷吏傳》請寄無所聽。《註》請寄,猶囑托也。又寄生,草名。又寄居,小蟹名。
【身】《唐韻》失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升人切,音申。《說文》躬也,象人之身。《爾雅·釋詁》我也。《疏》身,自謂也。《釋名》身,伸也。可屈伸也。《廣韻》親也。《九經韻覽》軀也。總括百骸曰身。《易·艮卦》艮其身。又《繫辭》近取諸身。《書·伊訓》檢身若不及。《孝經·開宗明義章》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。又《詩·大雅》大任有身。《傳》身,重也。《箋》重爲懷孕也。《疏》以身中復有一身,故言重。又告身。《唐書·選舉志》擬奏受皆給以符,謂之告身。又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身毒國。《註》索隱曰:身音捐。又《韻補》叶尸連切。《楊方·合
【爱憎】犹好恶。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,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,爱憎之变也。”唐元稹《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》:“投分多然诺,忘言少爱憎。”《明史·李默传》:“然性褊浅,用爱憎为轩輊。”巴金《忆鲁迅先生》:“我常常想到这个瘦小的老人,我常常记起他那些含着强烈的爱憎的文章。”2.指谗佞之人。谓只凭爱憎而无是非,故称。《南史·任昉传》:“齐明帝深加器异,欲大相擢引,为爱憎所白,乃除太子步兵校尉,掌东宫书记。”《资治通鉴·魏明帝太和六年》:“﹝虞翻﹞欲諫不敢,作表以示吕岱,岱不报。为爱憎所
【间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古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閑切《正韻》居顏切,音蕑。《說文》隙也。从門从月。會意,亦形。《徐鍇曰》門夜閉。閉而見月光,是有閒也。《禮·樂記》一動一靜者,天地之閒也。《莊子·山木篇》周將處夫材不材之閒。又《史記·郭解傳》洛陽人有相讐者,邑中賢豪,居閒以十數,終不聽。《註》居中爲他道和輯之。《周語》我先王不窋,用失其官,而自於戎、翟之閒。又容也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凡待坐於大司成者,遠近閒三席。《註》閒,猶容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願請閒。《師古註》閒,容也。猶今言中閒也。請容暇之頃,當有所也。又也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