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豚追伏腊,行路亦情亲

鸡豚追伏腊,行路亦情亲

诗句读音
鸡豚追伏腊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jī túnzhuī|duīfú là
行路亦情亲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xíng lùyìqíng qīn

鸡豚追伏腊,行路亦情亲释义

【鸡豚】猪。古时农家所养禽畜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。”唐刘禹锡《武陵书怀五十韵》:“来忧御魑魅,归愿牧鸡豚。”明谢谠《四喜记·寻乐江村》:“鸡豚早秋敛,盆醪自酣。”2.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畜马乘,不察於鸡豚;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。”郑玄注:“畜马乘,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。伐冰之家,卿大夫以上……鸡豚牛羊,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。”明唐寅《上吴天官书》:“寅夙遭哀閔,室无强亲,计盐米,图婚嫁,察鸡豚,持门户。”清龚自珍《明良论一》:“其讲官学士,左经右史,鲜有志温饱,察鸡豚

【伏腊】亦作“伏臈”。1.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。“伏”在夏季伏日,“腊”在农历十二月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留侯死,并葬黄石,每上冢伏腊,祠黄石。”《后汉书·孝明帝纪》:“今百姓送终之制,竞为奢靡。生者无担石之储,而财力尽於坟土。伏腊无糟糠,而牲牢兼於一奠。”明唐顺之《皇陵行》:“伏臈烝尝时不后,清明寒食更浇酒。”2.指伏祭和腊祭之日,或泛指节日。汉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:“田家作苦,岁时伏腊,烹羊炮羔,斗酒自劳。”《周书·晋荡公护传》:“每四时伏腊,高祖率诸亲戚,行家人之礼,称觴上寿。”《梁书·处士传·何胤》:“每伏

【行路】1.道路。南朝宋颜延之《秋胡》诗:“驱车出郊郭,行路正威迟。”宋谢翱《效孟郊体》诗:“閒庭生柏影,荇藻交行路。”郭沫若《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》:“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,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。”2.路人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范滂》:“行路闻之,莫不流涕。”南朝陈徐陵《在北齐与杨仆射书》:“行路含情,犹其相愍。”唐长孙佐辅《别友人》诗:“谁遣同衾又分手,不如行路本无情。”清顾炎武《旅中》诗:“釜遭行路夺,席与舍儿争。”

【亦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益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益切,音睪。總也,又也。又傍及之詞。又姓。宋開禧進士亦尚節,明參將亦孔昭。又同奕。《詩·周頌》亦服爾耕。《箋》亦,大也。《正義》亦奕義通。 亦本作,象人左右兩腋形。《說文》與掖同。《詩·衡門序》誘掖其君。《釋文》《石經》作亦。亦,古掖字也,左右肘脅之閒曰掖。後从肉作腋。

【情亲】。《吕氏春秋·壹行》:“今行者见大树,必解衣悬冠倚剑而寝其下,大树非人之情亲知交也,而安之若此者,信也。”南朝宋鲍照《学古》诗:“北风十二月,雪下如乱巾,实是愁苦节,惆悵忆情亲。”元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我对此景无箇情亲,怎不教痛心酸转添凄楚!”鲁迅《集外集拾遗·<所闻>》诗:“忽忆情亲焦土下,佯看罗袜掩啼痕。”2.感情亲切。唐杜甫《送路六侍御入朝》诗:“童稚情亲四十年,中间消息两茫然。”宋杨万里《雨晴得毗陵故旧书》诗:“知我近来头白尽,寒暄语外更情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