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疑黛色屏斜掩,枕上眉心敛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九疑黛色屏斜掩 | 平仄:仄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: jiǔ yídài sèpíng|bǐngxié yǎn |
枕上眉心敛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zhěnshàng|shǎngméixīnliǎn |
屏斜掩 | 平仄:仄 平 仄 拼音: píng|bǐngxié yǎn |
九疑黛色屏斜掩,枕上眉心敛释义
【九疑】嶷”。1.山名。在湖南宁远县南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:“南方苍梧之丘,苍梧之渊,其中有九嶷山,舜之所葬,在长沙零陵界中。”郭璞注:“其山九谿皆相似,故云‘九疑’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﹝舜﹞葬於江南九疑,是为零陵。”唐李涉《寄荆娘写真》诗:“苍梧九疑在何处,斑斑竹泪连瀟湘。”金元好问《湘夫人咏》:“九疑山高猿夜啼,竹枝无声堕残露。”陈毅《过太行山书怀》诗:“突围到章贡,埋伏到九嶷。”2.指九疑山之神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百神翳其备降兮,九疑繽其并迎。”王逸注:“言巫咸得己椒糈,则将百神蔽日来下,舜又使九疑之
【黛色】青黑色。南朝宋鲍照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:“从岭而上,气尽金光,半山以下,纯为黛色。”南朝梁何逊刘绮《照水联句》:“临桥看黛色,映渚媚铅辉。”唐王维《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》诗:“千里横黛色,数峰出云间。”五代鹿虔扆《虞美人》词:“九疑黛色屏斜掩,枕上眉心歛。”周立波《民兵》:“天正下着,空际灰蒙蒙。远山被雨染得迷迷茫茫的,有些地方,露出了一些黛色。”
【屏】《正字通》俗屛字。
【斜掩】半掩。唐温庭筠《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》诗:“斜掩朱门花外鐘,晓鶯时节好相逢。”前蜀薛昭蕴《谒金门》词:“斜掩金铺一扇,满地落花千片。”宋张炎《烛影摇红·隔窗闻歌》词:“欲寻无处,暗掐新声,银屏斜掩。”
【枕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章荏切,斟上聲。《說文》臥薦首者。《釋名》枕,檢也,所以檢項也。《詩·唐風》角枕粲兮。《禮·內則》斂枕簟。又《唐韻》之賃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職任切。義同。又車後橫木也。《小爾雅》軫謂之枕。又魚腦中骨曰枕。《爾雅·釋蟲》魚枕謂之丁。又姓。《姓苑》出下邳。又《廣韻》直深切《集韻》持林切,音沈。繫牛杙也。又木名。《釋名》烏梓一名枕,一名豫。又《本草綱目》枕木卽釣樟。又叶知險切,音展。《詩·陳風》有美一人,碩大且儼。寤寐無爲,輾轉伏枕。zdi&#
【上】〔古文〕丄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時亮切,音尙。在上之上,對下之稱。崇也,尊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天者親上。又《廣韻》君也。太上極尊之稱。《蔡邕·獨斷》上者,尊位所在。但言上,不敢言尊號。又上日。《書·舜典》正月上日。《註》孔氏曰:上日,朔日也。葉氏曰:上旬之日。曾氏曰:如上戊,上辛,上丁之類。又姓。漢上雄,明上觀,上志。又上官,複姓。又《唐韻》時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是掌切,商上聲。登也,升也,自下而上也。《易·需卦》雲上于天。《禮·曲禮》拾級聚足,連步以上。又進也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朔
【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悲切,音麋。《說文》目上毛也。《釋名》媚也。有嫵媚也。《春秋·元命包》天有攝提,人有兩眉,爲人表,陽立于二,故眉長二寸。《註》攝提二星頗曲,人眉似之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東齊謂老曰眉。《郭璞註》言秀眉也。《詩·豳風》爲此春酒,以介眉壽。《註》豪眉也。又渠眉,玉飾之溝瑑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瑞》駔圭璋,璧琮,琥璜之渠眉。又井邊地曰眉。《前漢·游俠傳》揚雄酒箴曰:觀瓶之居,居井之眉。《註》若人目上之有眉也。又姓。宋眉壽,明眉旭。又《韻會》通作麋。《大戴禮·主言篇》孔子愀然揚麋。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
【敛】《唐韻》良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力冉切,音。《說文》收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聚也。《疏》斂者,率聚也。《詩·小雅》此有不斂穧。《疏》不收斂之穧束也。《書·洪範》斂時五福。《疏》以斂聚五福之道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以九賦斂財賄。又《儀禮·聘禮》斂〈方亶〉。《註》斂,藏也。又《博雅》斂,取也。又欲也,予也,略也。又姓。《左傳·定七年》公斂處父御孟懿子。《廣韻》姚秦錄有輔國將軍斂憲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驗切,音爁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離鹽切,音廉。斂盂,地名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晉侯齊侯盟于斂盂。《註》
【屏】《正字通》俗屛字。
【斜掩】半掩。唐温庭筠《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》诗:“斜掩朱门花外鐘,晓鶯时节好相逢。”前蜀薛昭蕴《谒金门》词:“斜掩金铺一扇,满地落花千片。”宋张炎《烛影摇红·隔窗闻歌》词:“欲寻无处,暗掐新声,银屏斜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