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疑联绵皆相似,负雪崔嵬插花里

九疑联绵皆相似,负雪崔嵬插花里

诗句读音
九疑联绵皆相似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jiǔ yílián miánjiēxiāng sì
负雪崔嵬插花里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
韵脚:上六止
拼音: fùxuěcuī wéichā huālǐ

九疑联绵皆相似,负雪崔嵬插花里释义

【九疑】嶷”。1.山名。在湖南宁远县南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:“南方苍梧之丘,苍梧之渊,其中有九嶷山,舜之所葬,在长沙零陵界中。”郭璞注:“其山九谿皆相似,故云‘九疑’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﹝舜﹞葬於江南九疑,是为零陵。”唐李涉《寄荆娘写真》诗:“苍梧九疑在何处,斑斑竹泪连瀟湘。”金元好问《湘夫人咏》:“九疑山高猿夜啼,竹枝无声堕残露。”陈毅《过太行山书怀》诗:“突围到章贡,埋伏到九嶷。”2.指九疑山之神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百神翳其备降兮,九疑繽其并迎。”王逸注:“言巫咸得己椒糈,则将百神蔽日来下,舜又使九疑之

【联绵】亦作“联緜”。连绵。接连不断。《文选·王褒<洞箫赋>》:“联緜漂撇,生微风兮。”张铣注:“联緜,不絶也。”隋江总《大庄严寺碑》:“木密联绵,香泥繚绕。”唐白居易《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》诗:“宦情牢落年将暮,病假联緜日渐深。”《醒世恒言·隋炀帝逸游召谴》:“时舳艫相继,连接千里,自大梁至淮口,联绵不絶。”鲁迅《彷徨·祝福》:“我在蒙胧中,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。”

【皆】《唐韻》古諧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諧切,音街。《說文》俱詞也。《小爾雅》同也。《易·解卦》雷雨作,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鄭康成讀皆如懈,非。又《字彙補》居之切,音箕。《前漢·孟喜傳》箕子者,萬物方荄茲也。《師古註》荄,音皆。古皆荄與箕音同。又叶舉里切,音几。《詩·周頌》以治百禮,降福孔皆。《傳》皆,遍也。與偕通。《荀勗東西廂歌》降福孔偕。 《說文》白字兩見,一在自部,自部之白,疾二切,卽自字。皆字載自部中,則應从白。《集韻》或作皆,非。

【相似】相类;相像。《易·繫辞上》:“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”南朝梁萧统《采莲曲》:“桂楫兰橈浮碧水,江花玉面两相似。”清李渔《意中缘·名逋》:“只要画得有几分相似,就不十分到家,我和你指点一指点,改正一改正,也就可以充得去了。”老舍《赶集·黑白李》:“其实他俩的脸都很白,而且长得极相似。”

【负】《唐韻》房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扶缶切,音婦。《說文》恃也。从人守貝,有所恃也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傳》武安負貴而好權。又《說文》一曰受貸不償。《前漢·鄧通傳》通家尚負責數鉅萬。又《釋名》負,背也。置項背也。《玉篇》擔也。或作偩。《廣韻》荷也。《易·解卦》負且乗,致至。《詩·大雅》是任是負。《左傳·莊二十年》弛於負擔。又背也。《禮·明堂位》天子負斧,依南鄕而立。《註》負之言背也。又依也。《孟子》虎負嵎。《趙岐註》虎依嵎而怒。又失也。《戰國策》公負令秦與强齊戰。《註》負,猶失也。又老母之稱。《史記·高祖紀》常從

【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相絕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蘇絕切,音。《說文》本作。凝雨。《元命包》隂凝爲雪。《釋名》雪,綏也。水下遇寒氣而凝,綏綏然下也。《埤雅》雪六出而成華,言凡草木華五出,雪華獨六出,隂之成數也。《詩·邶風》雨雪其雱。又《廣韻》除也。《韻會》洗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澡雪而精神。《戰國策》得賢士與共國,以雪先王之恥,孤之願也。又《廣韻》拭也。《家語》以黍雪桃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》沛公遽雪足杖矛,曰:延客入。又小雪、大雪,節名。見《後漢·律曆志》。又山名。《後漢·明帝紀註》天山卽祈連山。一名雪山。又陽春白雪,古

【崔嵬】1.本指有石的土山。后泛指高山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崔嵬,我马虺隤。”毛传:“崔嵬,土山之戴石者。”唐孙鲂《湖上望庐山》诗:“輟櫂南湖首重迴,笑青吟翠向崔嵬。”宋辛弃疾《沁园春·有美人兮》词:“觉来西望崔嵬,更上有青枫下有溪。”2.比喻巨大的障碍或困难。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二回:“慎事关门并早归,眼前恩爱隔崔嵬。”华罗庚《病中斗(答众问)》诗:“驰驱絶广漠,腾跃越崔嵬。”3.山顶。《诗·小雅·谷风》:“习习谷风,维山崔嵬。”毛传:“崔嵬,山巔也。”4.高耸貌;高大貌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带长鋏之陆离

【插花】1.戴花。南朝梁袁昂《古今书评》:“卫恒书如插花美女,舞笑镜臺。”唐杜牧《杏园》诗:“莫怪杏园顦顇去,满城多少插花人。”宋辛弃疾《定风波·暮春漫兴》词:“少日春怀似酒浓,插花走马醉千钟。”2.谓分散掺入别的群体中。马烽《马初元的故事》:“民兵也插花编在各组里。”3.指零碎而不成片。覃应机《广西人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》:“﹝有些干部﹞对这些分散的插花式的灾情缺乏全面地、深入地调查和分析研究。”

【里】《廣韻》良已切《集韻》兩耳切《正韻》良以切,音裏。《爾雅·釋言》里,邑也。《詩·鄭風》將仲子兮,無踰我里。《傳》里,居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五家爲鄰,五鄰爲里。《前漢·法志》在壄曰廬,在邑曰里。《風俗通》五家爲軌,十軌爲里。里者,止也,五十家共居止也。又《正韻》路程,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。又憂也。《詩·大雅》瞻卬昊天,云如何里。《箋》里,憂也。又姓。《左傳·昭十七年》鄭之未災也,里析告子產。《註》里析,鄭大夫。又百里、相里,複姓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子臧得罪而出,誘子華而殺之南里。《註》南里,鄭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