稷下铢铢鉴择分,品评一目百知闻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稷下铢铢鉴择分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:上平二十文 拼音: jì xiàzhūjiànzé|zháifēn|fèn |
| 品评一目百知闻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pǐn píngyīmùbǎizhī wén |
稷下铢铢鉴择分,品评一目百知闻释义
【稷下】都城临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。齐威王、宣王曾在此建学宫,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,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。汉应劭《风俗通·穷通·孙况》:“齐威、宣王之时,聚天下贤士於稷下,尊宠之。”晋陶潜《拟古》诗之六:“稷下多谈士,指彼决吾疑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时序》:“故稷下扇其清风,兰陵鬱其茂俗。”
【铢】《唐韻》市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慵朱切,音殊。《說文》權十分黍之重也。一曰十黍爲絫,十絫爲銖。又八銖爲鍿,二十四銖爲兩。又孟康曰:黃鍾一龠容千二百黍,爲十二銖。《禮·儒行》雖分國如鍿銖。又《博雅》鈍也。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其兵戈銖而無刃。《註》楚人謂刀頓爲銖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弘治舉人銖炫,德興人。又人名。《前漢·宣帝紀》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。《註》銖音殊。
【鉴】《廣韻》同鑑。zdic.net漢典
【择】《唐韻》丈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直格切,音宅。《說文》揀選也。《書·呂》罔有擇言在躬。《禮·中庸》擇善而固執之者也。又《史記註》達各切,音鐸。《龜筴傳》悤悤疾疾,通而不相擇,妖孽數見,傳爲單薄。又《集韻》夷益切,音奕。人名。漢有司馬無擇。本作擇。或作。擇字原从作。
【分】《唐韻》府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方文切,音餴。《說文》別也。从八刀,刀以分別物也。《易·繫辭》物以羣分。又《增韻》裂也,判也。又《廣韻》賦也,施也。《增韻》與也。又《玉篇》隔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一黍之廣爲一分。分者,自三微而成著,可分別也。又半也。《公羊傳·莊二年》師喪分焉。《荀子·仲尼篇》以齊之分,奉之而不足。又徧也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熟食者分,而後敢食。又與紛通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分分乎其有終始也。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禍之生也分分。《註》猶紛紛。又《周禮·天官》以待國之匪頒。《註》匪讀爲分。又《唐韻》扶問切
【品评】;评论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﹝习凿齿﹞於病中犹作《汉晋春秋》,品评卓逸。”元陈镒《次韵齐子和山长过访》:“明朝又向山城去,满路梅花入品评。”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三》:“﹝某妾﹞闻窗外帘隙,有数十人悄语品评其妍媸,忸怩不敢举首。”柳青《创业史》第一部第十九章:“人们在交头接耳……品评着没过门的媳妇。”典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【目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莫六切,音牧。《說文》人眼,象形,重童子也。《春秋元命苞》肝之使也。《韓詩外傳》心之符也。《禮·郊特牲》氣之淸明者也。易說卦離爲目。《註》南方之卦,主視。故爲目。《書·舜典》明四目。《註》廣四方之視,以決天下壅蔽。又《博雅》視也。凡注視曰目之。《史記·丞相世家》平去楚,渡河,船人疑其有金,目之。又動目以諭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范增數目羽擊沛公。又含怒側視也。《周語》國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又《小爾雅》要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簭人掌三易,以辨九簭之名,四曰巫目。《疏》是要目之事。又見
【百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博陌切,音伯。《說文》十十也。从一白。數十十爲一百。百,白也。十百爲一貫。貫,章也。《徐曰》章,以詩言之一章也。百亦成數。會意字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紀于一,協于十,長于百,大于千,衍于萬。又眾多也。《易·繫辭》百官以治。《書·堯典》平章百姓。《後漢·明帝紀》百蠻貢職。又百里,劒名。百錬,刀名。見《古今注》。又百鷯。鳥名。見《大戴禮》。又百足,蟲名。《博物志》百足,一名馬蚿。又百合,草名。《譚子化書》山蚯化爲百合。又地名。隋百泉縣,唐百文縣。又國名。《北史·百濟傳》百濟
【知闻】1.知悉;知道。三国魏锺会《檄蜀文》:“各具宣布,咸使知闻。”唐姚合《送宋慎言》诗:“童稚便知闻,如今只有君。”2.通知,告知。唐李公佐《南柯太守传》:“王遽谓曰:‘亲家翁职守北土,信问不絶。卿但具书状知闻,未用便来。’”3.消息。唐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思神仙兮不可得,觅十娘兮断知闻。”4.交结;交往。唐杜牧《宣州留赠》诗:“为报眼波须稳当,五陵游荡莫知闻。”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四:“﹝唐子西﹞后以党祸謫罗浮,作诗云:‘説与门前白鷺羣,也须从此断知闻,诸公有意除钩党,甲乙推求恐到君。’”《剪灯新话·爱卿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