伋瑗昌言忧国事,永钦沽直暴君非

伋瑗昌言忧国事,永钦沽直暴君非

诗句读音
伋瑗昌言忧国事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jíyuànchāng yányōuguó shì
永钦沽直暴君非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上平八微
拼音: yǒngqīngū zhíbào|pùjūnfēi

伋瑗昌言忧国事,永钦沽直暴君非释义

【伋】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訖力切《正韻》居立切,音急。《說文》人名。孔伋字子思。漢有郭伋。又《集韻》極入切,音及。伋伋,虛詐貌。

【昌言】;正当的言论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禹拜昌言曰:‘俞!’”孔颖达疏:“禹乃拜受其当理之言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,明德侯刘龚、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,或献天符,或贡昌言,或捕告反虏,厥功茂焉。”颜师古注:“昌,当也。”《旧唐书·方伎传·叶法善》:“公以理国之法,数奏昌言。”清方文《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》诗之一:“缓步归天仗,昌言悦圣衷。”2.谓直言不讳。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:“俾之昌言而宏议,軼越三家,驰骋五帝,悉览休祥,总括羣瑞。”唐高适《三君咏·狄梁公》:“昌言太后朝,潜运

【忧】《集韻》尤救切,音祐。《玉篇》心動也。◎按《說文》集韻皆訓不動,惟玉篇訓心動。从心从尤。似應玉篇爲是。(憂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於求切《正韻》於尤切。本作。今作憂。《說文》愁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思也。《疏》憂者。愁思也。《書·洪範》六極,三曰憂。又疾也。《禮·曲禮》某有負薪之憂。《註》憂或爲疾。又幽也。《易·乾卦》憂則違之。《註》謂時當幽隱也。又辱也。《易·繫辭》小人道憂也。又居喪曰憂。《書·說命》王宅憂。又孕病曰憂。《晉語》文王在母不憂。又人憂則頭低垂。《禮·曲禮》下于帶則憂。《註》憂則低也。

【国事】国家的政事。《礼记·丧服大记》:“君言王事,不言国事。”孙希旦集解:“国事,政令之施於一国,以治其人民者也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王年少,初即位,委国事大臣。”唐司空图《有感》诗:“国事皆须救未然,汉家高阁漫凌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十八回:“国事宜勤,暇时保养,切勿记念。”鲁迅《准风月谈·二丑艺术》:“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。”

【永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于憬切,音栐。《說文》水長也。象水巠理之長。《詩·周南》江之永矣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遠也,遐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凡施于衆長謂之永。《書·大禹謨》萬世永賴。《詩·周頌》永觀厥成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唐置以二水名。又姓。《列仙傳》有永石公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與詠同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。《傳》謂歌詠其義,以長其言也。音詠。又如字。

【钦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去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祛音切,音衾。《說文》欠貌。一曰敬也。《書·堯典》欽明文思安安。又《太甲》欽厥止。又《正字通》今御音曰欽敕,御使曰欽命,俗曰欽差,皆取敬意。又欽欽,思望意。《詩·秦風》憂心欽欽。《毛傳》思望之,心中欽欽然也。又鐘聲有節。《詩·小雅》鼓鐘欽欽。又諡法。《汲冢周書》威儀悉備曰欽。又州名。亦江名。《韻會》梁安州,隋改欽州,取欽江名。《廣輿記》屬廣東廉州府。州有欽江,有龍門江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欽山多金玉而無石,師水出焉。又欽口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魏郡武安縣欽口山,白渠

【沽直】”。

【暴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薄報切《正韻》蒲報切,音菢。《說文》晞也。《書·泰誓》敢行暴虐。《傳》敢行酷暴,虐殺無辜。又《禮·王制》田不以禮,曰暴天物。《疏》是暴害天之所生之物。又《周禮·秋官·禁暴氏疏》禁民不得相陵暴。又《詩·邶風》終風且暴。《傳》暴,疾也。《疏》大風暴起也。又《詩·鄭風》裼暴虎。《傳》空手以搏之。又《荀子·富國篇》暴暴如丘山。《註》暴暴,卒起之貌。又《史記·項羽紀》何興之暴也。《博雅》暴,猝也。又《管子·乗馬篇》方六里命之曰暴,五暴命之曰部。《又》十家而連,五連而暴。又地名。《左傳

【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舉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拘云切,音軍。《說文》尊也。从尹,發號,故从口。《白虎通》君者,羣也,羣下歸心也。《易·師卦》大君有命。《書·大禹謨》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,爲天下君。又凡有地者,皆曰君。《儀禮·子夏傳》君,至尊也。《註》天子,諸侯,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《晉語》三世仕家君之。又夫人亦稱君。《詩·鄘風》我以爲君。《傳》君國小君。《箋》夫人對君稱小君。《論語》邦君之妻,邦人稱之曰君夫人。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。又子稱父母曰君。《易·家人》家人有嚴君焉,父母之謂也。又子孫稱先

【非】《唐韻》甫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匪微切,音飛。《說文》違也。从飛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書·說命》無恥過作非。《易·繫辭》辨是與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隱也。又《增韻》訾也。《孝經·五章》非聖人者無法,非孝者無親。又《玉篇》責也。《前漢·魏相傳》使當世責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後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尾切,音斐。《集韻》本作誹。謗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作腹誹。又《鼂錯傳》非謗不治。《註》非,讀曰誹。又《韻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