暨州美政不三年,江右遗民借二天
| 诗句 | 读音 | 
|---|---|
| 暨州美政不三年 | 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:下平一先 拼音: jìzhōuměi zhèngbù|fǒusānnián  | 
| 江右遗民借二天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jiāng yòuyí mínjièèr tiān  | 
暨州美政不三年,江右遗民借二天释义
【暨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居豙切《集韻》居氣切,音旣。《說文》日頗見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暨,與也。《書·堯典》汝羲暨和。《傳》與也。又《禹貢》朔南暨。《疏》皆與聞天子威聲文敎。《公羊傳·隱元年》會及暨皆與也。又《禮·玉藻》戎容暨暨。《註》果毅貌也。又《爾雅·釋訓》暨,不及也。又《玉篇》至也。又《集韻》諸暨,縣名,在越。又《集韻》其旣切,音禨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居乙切,音訖。姓也。吳有尙書暨豔。又戟乙切,音疙。已也。又《集韻》古文届字。註詳尸部五畫。
【州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職流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之由切,音周。《說文》水中可居曰州。周繞其旁,从重川。昔堯遭洪水,民居水中高土,故曰九州。一曰州,疇也,各疇其土而主之。《廣雅》州,殊也,浮也。《春秋·題辭》州之爲言殊也。《釋名》州,注也。郡國所注仰也。《玉篇》九州也,時也,宮也,居也。《書·舜典》肇十有二州。《傳》禹治水之後,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。分靑州爲營州。《疏》禹貢治水之時猶爲九州,今始爲十二州。左傳云:昔夏之方有德也,貢金九牧,則禹登王佐,還置九州,其名蓋如禹貢。《禹貢》冀、兗、靑、徐、荆、揚、豫、梁
【美政】犹德政。好的政治措施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国无人莫我知兮,又何怀乎故都?既莫足与为美政兮,吾将从彭咸之所居。”汉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若乃美政所施,洪恩所润,不可究陈。”唐杜甫《陪王侍御登东山宴姚通泉》诗:“姚公美政谁与儔,不减昔时陈太丘。”2.使政治美善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儒者在本朝则美政,在下位则美俗。”典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【年】漢典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
【江右】1.江西。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。《晋书·文苑传序》:“至於吉甫、太冲,江右之才杰;曹毗、庾阐,中兴之时秀。”唐王勃《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》:“下官薄游江右,旅寄城隅。”清方文《庐山诗·白鹿洞》:“文公益兴学,风声树江右。”2.东晋以后,称西晋和北朝魏、齐、周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右。与“江左”相对而言。《宋书·百官志下》:“武帝初,分中卫置左右卫将军,以羊琇为左卫,赵序为右卫。二卫江右有长史、司马、功曹、主簿,江左无长史。”《南史·王琳传》:“琳经莅寿阳,颇存遗爱,曾游江右,非无旧德。”
【遗民】亡国之民;前朝留下的老百姓。《左传·哀公四年》:“司马致邑,立宗焉,以诱其遗民,而尽俘以归。”杜预注:“楚復诈为蛮子作邑,立其宗主。”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成王既迁殷遗民,周公以王命告,作《多士》、《无佚》。”元王逢《钱塘春感》诗之六:“遗民暗忆名都会,尚绕湖脣唱大堤。”清唐孙华《读顾亭林集二十四韵》:“胜国遗民在,贞心匪石坚。”吴晗《论中立》:“﹝秦国﹞害怕六国的遗民反抗,叛乱,在武力控制之下,执行全面的文化杀戮,焚书坑儒。”2.指沦陷区的人民。宋陆游《感兴》诗:“遗民沦左衽,何由雪烦寃?”3.指改朝换代
【借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子夜切,嗟去聲。假也,貸也,助也,推獎也。《家語》在貧如客,使其臣如借。《註》言不有其身,如借使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假借納用。又艸履曰不借。《釋名》言賤易有各自蓄之,不假借人也。又設辭。《詩·大雅》借曰未知,亦旣抱子。又與藉耤通。又與假通。《後漢·李充傳》無所借借。《註》下音假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資昔切,音積。義同。 本作,隸省作借,別作徣。漢典考證:〔《釋名》艸履曰不借。《註》言賤易有各自置,不假借也。〕 謹照原文改爲艸履曰不借。釋名言賤易有各自蓄之,不假
【二天】恩人。对庇护者的感恩之辞。《后汉书·苏章传》:“﹝苏章﹞顺帝时,迁冀州刺史。故人为清河太守,章行部案其姦臧。乃请太守,为设酒肴,陈平生之好甚欢。太守喜曰:‘人皆有一天,我独有二天。’章曰:‘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,私恩也;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,公法也。’遂举正其罪。州境知章无私,望风威肃。”金麻革《上云内帅贾君》诗:“世知三窟隘,人可二天迯。雨露承恩命,山河袭世劳。”明无名氏《飞丸记·誓盟牛女》:“这深恩何惭二天。”2.指正直贤明的官守。晋陆机《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》:“陕北留棠,遂有二天之咏;荆南渡虎,犹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