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州之疆,粤惟大卤

冀州之疆,粤惟大卤

诗句读音
粤惟大卤平仄:仄 平 仄 仄
韵脚:上平十二齊
拼音: yuèwéidà|dài|tàilǔ
冀州之疆平仄:仄 平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陽
拼音: jì zhōuzhījiāng|qiáng

冀州之疆,粤惟大卤释义

【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以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夷隹切,音維。《說文》凡思也。从心隹聲。《玉篇》有也,爲也,謀也,伊也。又語辭也。《毛晃曰》有是惟之惟,書濟河惟兗州之類。有思惟之惟,書視遠惟明,詩載謀載惟之類。有惟獨之惟。書惟王不邇聲色之類。又姓。又《正韻》無非切,音微。義同。◎按《說文》从心隹聲,則梁韻弋隹切,唐韻以追切,宋韻夷隹切,切喩母也。獨正韻竟作無非切,則切微母矣。

【大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蓋切。《正韻》度柰切,音汏。小之對。《易·乾卦》大哉乾元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域中有四大,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《莊子·天地篇》不同同之謂大。《則陽篇》天地者,形之大。隂陽者,氣之大。又初也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天子視學,大昕鼓徵。《註》日初明,擊鼓徵召學士,使早至也。又徧也。《禮·郊特牲》大報天而主日。又肥美也。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士羞,庶羞皆有大,贊者辨取庶羞之大,以授賓。《註》大,以肥美者特爲臠,所以祭也。又過也。《戰國策》無大大王。又長也。《爾雅·釋器》珪大尺二寸謂之

【卤】《唐韻》籀文西字,卽字省文。(鹵)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郞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籠五切,音魯。《說文》西方鹹地也。東方謂之,西方謂之鹵。《廣韻》鹽澤也。天生曰鹵,人造曰鹽。《書·洪範疏》水性本甘,久浸其地,變而爲鹵。《易·說卦》兌爲剛鹵。又淳鹵。《左傳·襄二十五年》楚子木使表淳鹵。《註》淳鹵,埆薄之地,表異輕其賦稅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昭元年》晉荀吳帥師敗狄于大鹵。《註》大鹵,太原晉陽縣。又《前漢·地理志》安定郡鹵縣。又代郡鹵成縣。又鹵簿。《漢官儀》天子車駕次第,謂之鹵簿。兵衞以甲盾居外爲前導,皆著之簿,故曰鹵簿。又

【冀州】州之一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两河间曰冀州。”郭璞注:“自东河至西河。”《书·禹贡》:“冀州,既载壶口。”蔡沉集传:“冀州,帝都之地,三面距河:兗,河之西;雍,河之东;豫,河之北。《周礼·职方》:‘河内曰冀州’是也。”2.指今陕西和山西间黄河以东,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,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部地区。3.自汉至清行政区划名。汉武帝时为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大致为河北省中南部,山东省西端和河南省北端。后代辖境渐小,治所亦迁移不一。4.古代称中原地区。《楚辞·九歌·云中君》:“览冀州兮有餘,横四海兮焉穷?”宋罗泌《路史·
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

【疆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良切,音薑。《說文》本作畺,界也。《易·坤卦》坤厚載物,德合无疆。《書·泰誓》我武惟揚,侵于之疆。《詩·小雅》萬壽無疆。《箋》疆,竟界也。《左傳·桓十七年》夏,及齊師戰於奚,疆事也。《註》爭疆界也。又《詩·大雅》迺疆迺理。《朱註》疆謂畫其大界。《左傳·宣八年》楚伐舒蓼滅之,楚子疆之。《註》正其界也。又官名。《周禮·夏官》掌疆。《疏》掌守疆界,亦是禁戒之事。又《集韻》或作彊。《賈誼·新書》衞侯名辟彊。辟彊,天子之事也。諸侯弗得用,衞侯更名燬。又或作壃。《史記·晉世家》出壃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