击筑向北燕,燕歌易水滨
击筑向北燕,燕歌易水滨释义
【燕歌】战国时,燕太子丹命荆轲入秦刺秦王,至易水上,高渐离击筑,荆轲慷慨作歌曰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復还!”见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。后以“燕歌”泛指悲壮的燕地歌谣。北周庾信《哀江南赋》序:“燕歌远别,悲不自胜。”唐王勃《采莲赋》:“徘徊郢调,悽愴燕歌。”宋梅尧臣《送李阁使知冀州》诗:“将军守汉法,壮士发燕歌。”清唐孙华《同年王拙园太史招陪同里诸公饮大定庵花下》诗:“燕歌慷慨无同调,吴语绸繆即故乡。”
【易水】水名。在河北省西部。源出易县境,入南拒马河。荆轲入秦行刺秦王,燕太子丹饯别于此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復还。”北周王褒《高句丽》诗:“萧萧易水生波,燕赵佳人自多。”唐李白《留别于逖游塞垣》诗:“耻作易水别,临歧泪滂沱。”明何景明《易水行》:“寒风夕吹易水波,渐离击筑荆卿歌。”曹亚伯《武昌革命真史·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》:“独不思该犯身伏国法,死有餘辜。何至如低徊易水,凭吊夷门,竟足令过客欷歔,途人感泣。”2.以指代荆轲。清吴伟业《又咏古》之五:“古来有烈士,軹里与易水。”3.指
【滨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必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民切,音賓。水際也。《書·禹貢》海濱廣斥。又地近亦曰濱。《史記·貨殖傳》鄒魯濱洙泗。又《韻會》毗賓切。與頻通。《詩·大雅》池之竭矣,不云自頻。《箋》頻作濱,厓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眠切,音邊。《蘇轍詩》送我出重嶺,長揖淸江濱。我老益不堪,惟有二頃田。 《集韻》或作瀕。漢典考證:〔古文〕 謹按古涉字,中从三。今濱下引古文字,應照古涉字改偏旁爲。 考證:〔古文〕 謹按古涉字,中从三。今濱下引古文字,應照古涉字改偏旁爲。
【击筑】古代一种弦乐器,似筝,以竹尺击之,声音悲壮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至易水之上,既祖,取道,高渐离击筑,荆軻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”后以“击筑”喻指慷慨悲歌或悲歌送别。明张煌言《愁泊》诗:“往事分明堪击筑,浮生那得数啣杯。”郁达夫《金缕曲·寄北京丁巽甫杨金甫仿顾梁汾寄吴季子》词:“记离时,都门击筑,汉皋赌酒。”汉
【北燕】。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。《春秋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齐高止出奔北燕。”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周武王灭紂,封召公於北燕。”三国魏曹植《七启》:“故田光伏剑於北燕,公叔毕命於西秦。”2.国名。指秦末农民大起义中,韩广重建之燕国。《文选·陆机<汉高祖功臣颂>》:“乃眷北燕,遂表东海。”李善注引《汉书》:“信用广武君策,发使使燕,燕从风而靡。”3.太平天囯谓清朝的京城。太平天囯《贬直隶省为罪隶省诏》:“今朕既贬北燕地为妖穴,是因妖现秽其地,妖有罪,地亦因之有罪,故并贬直隶省为罪隶省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