娟娟秀眉目,梦寐或见之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梦寐或见之 | 平仄:仄 仄 仄 仄 平 韵脚:上平七之 拼音: mèng mèihuòjiàn|xiànzhī |
娟娟秀眉目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 韵脚:入一屋 拼音: juān juānxiù méimù |
娟娟秀眉目,梦寐或见之释义
【梦寐】《后汉书·郎顗传》:“此诚臣顗区区之念,夙夜梦寐,尽心所计。”南朝梁何逊《七召·神仙》:“清歌雅舞,暂同于梦寐。”宋陈善《扪虱新话·孔子梦周公》:“然孔子特以时无圣人,伤己之道不行也,曰:‘周公之不可见,虽梦寐间亦不见之。’”清龙启瑞《答罗生书》:“足下能勤勤卷卷,能指吾所不及,并告以持正用人之要,此固僕饮食梦寐所不能释。”2.比喻蒙昩状态。鲁迅《集外集拾遗补编·破恶声论》:“殆谓十餘年来,受侮既甚,人士因之渐渐出梦寐,知云何为国,云何为人,急公好义之心萌,独立自存之志固,言议波涌,为作日多。”
【或】〔古文〕《集韻》越逼切,音閾。《說文》邦也。从口从戈,以守一。一,地也。通作域。又《廣韻》胡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穫北切,音惑。疑也。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。《易·乾卦》或躍在淵。《朱子·本義》疑而未定之辭。又與惑通。怪也。《孟子》無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◎按六書有假借,或本是邦或字,借爲疑或字,後人加土爲域,加心爲惑。而於或字,止作或人或曰之用,幷其本義而忘之矣。
【见】《唐韻》《廣韻》古甸切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經電切,堅去聲。《說文》視也。从目从儿。《易·乾卦》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《疏》德被天下,爲萬物所瞻覩。《書·立政》灼見三有俊心。《禮·王制》問百年者就見之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,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,秋見曰覲,冬見曰遇,時見曰會,殷見曰同。《註》此六禮者,以諸侯見王爲義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舜擇吉月日,見四嶽、諸牧、班瑞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未得省見。《註》言不爲所拔識也。又《通鑑》漢武帝元光五年,張湯、趙禹定律令,務在深文,作見知法。詳矢部知字註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
【娟娟】1.姿态柔美貌。唐杜甫《寄韩谏议注》诗:“美人娟娟隔秋水,濯足洞庭望八荒。”宋苏洵《张益州画像记》:“有女娟娟,闺闥闲闲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阿英》:“遇一二八女郎,姿致娟娟,顾之微笑,似将有言。”冰心《往事二》三:“仿佛万一,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,虽是照人的明艳,却不飞扬妖冶。”2.长曲貌。《文选·鲍照<翫月城西门廨中>》诗:“始出西南楼,纤纤如玉钩。末映东北墀,娟娟似娥眉。”李善注:“《上林赋》曰,‘长眉连娟’。”唐沉佺期《自昌乐郡溯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》诗:“娟娟潭里虹,渺渺滩边鹤。”元赵孟頫《题
【秀眉】中的长毛,为长寿的象徵。《诗·小雅·南山有台》“乐只君子,遐不眉寿”毛传:“眉寿,秀眉也。”汉桓宽《盐铁论·散不足》:“故尧秀眉高彩,享国百载。”唐杜牧《商山麻涧》诗:“秀眉老父对罇酒,蒨袖女儿簪野花。”2.清秀的眼眉。《后汉书·郑玄传》:“秀眉明目,容仪温伟。”《新唐书·杨元琰传》:“及长,秀眉美鬚髯,崇肩博颐。”
【目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莫六切,音牧。《說文》人眼,象形,重童子也。《春秋元命苞》肝之使也。《韓詩外傳》心之符也。《禮·郊特牲》氣之淸明者也。易說卦離爲目。《註》南方之卦,主視。故爲目。《書·舜典》明四目。《註》廣四方之視,以決天下壅蔽。又《博雅》視也。凡注視曰目之。《史記·丞相世家》平去楚,渡河,船人疑其有金,目之。又動目以諭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范增數目羽擊沛公。又含怒側視也。《周語》國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又《小爾雅》要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簭人掌三易,以辨九簭之名,四曰巫目。《疏》是要目之事。又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