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浸吞湘澧,西风忽怒号
巨浸吞湘澧,西风忽怒号释义
【巨浸】1.大水。指大河流。唐骆宾王《夏日游德州赠高四》诗:“鬲津开巨浸,稽阜镇名都。”唐卫次公《渭水贯都赋》:“原夫渭者雍之巨浸,都者人之所聚。”宋陈善《扪虱新话·论孟子之书有巧妙处》:“吾谓此一章似长江巨浸,瀰漫无际,而浑浩回转,不可名状。”清黄景仁《望泗州旧城》诗:“泗淮合处流汤汤,作此巨浸如天长。”2.大水。指大海。唐许彬《府试莱城晴日望三山》诗:“不易识蓬瀛,凭高望有程。盘根出巨浸,远色到孤城。”宋范仲淹《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谘目》:“﹝太湖﹞虽北压扬子江而东抵巨浸,河渠至多,堙塞已久,莫能分其势矣。”孙中
【吞】《唐韻》吐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他根切,音。《說文》咽也。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吞若雲夢者八九。又《廣韻》吞,滅也。《增韻》幷包也。《戰國策》隂謀有吞天下之心。又《廣韻》他前切《集韻》他年切,音天。姓也。漢有吞景雲。又《集韻》咽也。《穀梁傳·隱三年註》其所吞咽者,壤入於內。《釋文》吞,敕恩反。又音天。《王筠詩》桓桓信無敵,堂堂寧有前。九圻良易舉,八荒安足吞。
【湘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息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思將切,音襄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零陵陽海山,北入江。又山名。《史記·黃帝本紀》黃帝南至于江,登熊湘。又地名。《廣輿記》長沙府吳晉曰湘州。又湖名。《廣輿記》在紹興府蕭山縣。又烹也。《詩·召南》于以湘之,維錡及釜。又《集韻》思莊切,音霜。義同。
【澧】《唐韻》盧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里第切,音禮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南陽雉衡山。《山海經》雅山,澧水出焉。又水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武陵郡充縣歷山,澧水所出。《書·禹貢》岷山導江,東別爲沱,又東至于澧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漢屬武陵郡,隋置澧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岳州府。又通作醴。《列子·湯問篇》甘露降,澧泉涌。漢典考證:〔《列子·殷湯篇》甘露降,澧泉涌。〕 謹照原書改湯問篇。 考證:〔《列子·殷湯篇》甘露降,澧泉涌。〕 謹照原書改湯問篇。
【西风】1.西面吹来的风。多指秋风。唐李白《长干行》:“八月西风起,想君发扬子。”清陈维崧《百字令·送周求卓之任荥阳》词:“西风夕照,老鸦啼上枯树。”2.喻一种势力或倾向。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。《红楼梦》第八二回:“但凡家庭之事,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。”贺敬之《伟大的祖国》诗:“看牛鬼蛇神,正节节溃败,东风浩荡西风衰。”
【忽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呼骨切,音笏。《說文》忘也。忽忽不省事也。《晏子春秋·齊役者歌》忽忽矣,若之何。又《廣韻》倏忽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盡也。《註》忽然盡貌。《左傳·文五年》臯陶庭堅,不祀忽諸。又滅也。《詩·大雅》是絕是忽。《傳》忽,滅也。又《集韻》輕也。一蠶爲一忽,十忽爲一絲。《劉德曰》忽,蜘蛛網也。又慢忽也。《後漢·崔駰傳》公愛班固而忽崔駰。又忽荒,空無著也。《賈誼·服賦》寥廓忽荒兮,與道翱翔。又姓。明有忽忠,忽明。又通作曶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時人皆曶之。《註》與忽同。又仲忽,人名。《前漢·古今
【怒号】亦作“怒呺”。愤怒呼号;大声叫号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夫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,是唯无作,作则万窍怒呺。”唐杜甫《朱凤行》:“愿分竹实及螻蚁,尽使鴟梟相怒号。”宋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。”清吴敏树《游大云山记》:“水走絶涧下,声怒号。”田间《阿拉伯礼赞》:“地中海在怒号。”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