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,鬼火荧荧白杨里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平 韵脚:下平十陽 拼音: jūnbù|fǒujiàn|xiànshāo jīnliàn shígǔ dìwáng|wàng |
鬼火荧荧白杨里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:上六止 拼音: guǐhuǒyíng yíngbái yánglǐ |
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,鬼火荧荧白杨里释义
【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舉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拘云切,音軍。《說文》尊也。从尹,發號,故从口。《白虎通》君者,羣也,羣下歸心也。《易·師卦》大君有命。《書·大禹謨》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,爲天下君。又凡有地者,皆曰君。《儀禮·子夏傳》君,至尊也。《註》天子,諸侯,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《晉語》三世仕家君之。又夫人亦稱君。《詩·鄘風》我以爲君。《傳》君國小君。《箋》夫人對君稱小君。《論語》邦君之妻,邦人稱之曰君夫人。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。又子稱父母曰君。《易·家人》家人有嚴君焉,父母之謂也。又子孫稱先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【见】《唐韻》《廣韻》古甸切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經電切,堅去聲。《說文》視也。从目从儿。《易·乾卦》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《疏》德被天下,爲萬物所瞻覩。《書·立政》灼見三有俊心。《禮·王制》問百年者就見之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,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,秋見曰覲,冬見曰遇,時見曰會,殷見曰同。《註》此六禮者,以諸侯見王爲義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舜擇吉月日,見四嶽、諸牧、班瑞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未得省見。《註》言不爲所拔識也。又《通鑑》漢武帝元光五年,張湯、趙禹定律令,務在深文,作見知法。詳矢部知字註
【烧金】1.指方术之士炼丹砂为黄金。唐李贺《马诗》之二三:“武帝爱神仙,烧金得紫烟。”王琦汇解:“汉武帝……使方士鍊丹砂为黄金。”宋陆游《寓天庆观》诗:“只道烧金有刘向,不知卖药是韩康。”明叶子奇《草木子·杂制》:“真人邱长春能烧金,佐世祖军国之用。”2.谓以金为釜。极言生活奢华。唐李贺《秦宫诗》:“斫桂烧金待晓筵,白鹿清酥夜半煮。”王琦汇解:“烧金,言其以金为釜。”
【炼石】。金元好问《尚药吴辨夫寿冢记》:“世乃有烹金炼石,合驻景之剂;衔刀被髮,为厌胜之术。”参见“炼丹”。2.“炼石补天”之省。比喻挽回不利局势。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焚券》:“苦相投,花值繁霜候,真是愁上添愁,又无个炼石奇谋。”
【古帝】1.指天帝。《诗·商颂·玄鸟》:“古帝命武汤,正域彼四方。”郑玄笺:“古帝,天也。天帝命有威武之德者成汤,使之长有邦域,为政於天下。”马瑞辰通释:“正义云引《尚书纬》云:‘曰若稽古帝尧。’古,天也……古帝,犹言昊天上帝。”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四篇:“﹝屈原﹞于是放言遐思,称古帝,怀神山,呼龙虬,思佚女,申紓其心,自明无罪。”2.指前代帝王。唐杜甫《杜鹃》诗:“我见常再拜,重是古帝魂。”
【荧荧】1.小火。《六韬·守土》:“涓涓不塞,将为江河;荧荧不救,炎炎奈何?”宋司马光《进五规状》:“燎原之火,生於荧荧。”方薰《山静居诗话》十三引清王曾祥《患疥》诗:“涓涓寧无虞,荧荧固可畏。”2.光闪烁貌。汉秦嘉《赠妇诗》:“飘飘帷帐,荧荧华烛。”前蜀贯休《行路难》诗之一:“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,鬼火荧荧白杨里。”元吴师道《桐庐夜泊》诗:“灯光隐见隔林薄,湿云闪露青荧荧。”柯灵《香雪海·红》:“不巧那一晚碰上城里断电,但街头依旧是满眼荧荧的灯火。”3.光艳貌。《文选·宋玉<高唐赋>》:“玄木冬荣,煌煌荧荧。”
【白杨】树名。又名毛白杨,俗名大叶杨。晋陶潜《挽歌诗》:“荒草何茫茫,白杨亦萧萧。”南朝宋鲍照《芜城赋》:“白杨早落,塞草前衰。”唐皮日休《追和幽独君诗次韵》:“愁绪空崔嵬,白杨老无花。”魏巍《东方》第五部第六章:“沟口外有一块小小的高地,上面有三五株挺拔的白杨。”2.汉宫观名。汉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然后先置乎白杨之南,昆明灵沼之东。”李善注引服虔曰:“白杨,观名也。”典
【里】《廣韻》良已切《集韻》兩耳切《正韻》良以切,音裏。《爾雅·釋言》里,邑也。《詩·鄭風》將仲子兮,無踰我里。《傳》里,居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五家爲鄰,五鄰爲里。《前漢·法志》在壄曰廬,在邑曰里。《風俗通》五家爲軌,十軌爲里。里者,止也,五十家共居止也。又《正韻》路程,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。又憂也。《詩·大雅》瞻卬昊天,云如何里。《箋》里,憂也。又姓。《左傳·昭十七年》鄭之未災也,里析告子產。《註》里析,鄭大夫。又百里、相里,複姓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子臧得罪而出,誘子華而殺之南里。《註》南里,鄭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