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王指点新丰树,几不亲留七宝鞭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君王指点新丰树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jūn wángzhǐ diǎnxīn fēngshù |
几不亲留七宝鞭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下平二仙 拼音: 1|3bù qīnliúqī bǎobiān |
君王指点新丰树,几不亲留七宝鞭释义
【君王】1.古称天子或诸侯。《诗·小雅·斯干》:“朱芾斯皇,室家君王。”郑玄笺:“室家,一家之内。宣王将生之子,或且为诸侯,或且为天子。”《楚辞·招魂》:“君王亲发兮惮青兕。”王逸注:“言怀王是时亲自射兽,惊青兕牛而不能制也。”唐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天生丽质难自弃,一朝选在君王侧。”清谭献《<箧中词>序》:“昇元、靖康,君王为之;将相大臣,范仲淹、辛弃疾为之。”2.诸王之尊称。南朝宋鲍照《还都口号》:“君王迟京国,游子思乡邦。”按,此指临川王刘义庆。南朝梁沉约《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》之五:“君王挺逸趣,羽斾临崇基。
【指点】其他物点示。唐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金鞭遥指点,玉勒近迟回。”宋姜夔《虞美人》词:“而今指点来时路,却是冥濛处。”明杨巍《早秋登龙门城楼》诗:“指点云州地,真为汉北门。”2.评说;指责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正郭》:“硕儒俊士,未或指点,而吾生独评其短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五一:“大抵説得宽广,自然不受指点;若説得亲切,又觉得意思局促,不免有病。”毛泽东《沁园春·长沙》词: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”3.指示,点拨。唐白居易《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》:“指点之下师授声,含嚼之间天与气。”明李介《天香阁随笔》卷一
【新丰】县名。汉高祖七年置,唐废。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。本秦骊邑。汉高祖定都关中,其父太上皇居长安宫中,思乡心切,郁郁不乐。高祖乃依故乡丰邑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骊邑,并迁来丰民,改称新丰。据说士女老幼各知其室,从迁的犬羊鸡鸭亦竞识其家。太上皇居新丰,日与故人饮酒高会,心情愉快。后乃用作新兴贵族游宴作乐及富贵后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。南朝宋鲍照《数名诗》:“五侯相饯送,高会集新丰。”南朝陈后主《长安道》诗:“游荡新丰里,戏马渭桥傍。”唐太宗《重幸武功》诗:“列筵欢故老,高宴聚新丰。”清严遂成《歌风台》诗:“鸡犬新丰乐故
【树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常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殊遇切,殊去聲。《說文》生植之總名。《左傳·昭二年》季氏有嘉樹,宣子譽之。《禮·祭義》樹木以時伐焉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萍樹根于水,木樹根于土。又《爾雅·釋宮》屛謂之樹。《論語》邦君樹塞門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牀謂之杠。北燕、朝鮮閒謂之樹。又獸名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君國中射則皮樹中。《註》皮樹,獸名。謂皮作樹形以射之。又姓也。《後魏·官氏志》樹洛于氏。後改爲樹氏。又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臣庾切,音豎。扶樹也。《徐鍇曰》樹之言豎也。種樹曰樹。《易·繫辭
【几】《唐韻》居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舉履切《正韻》居里切,寄上聲。《說文》踞几也。《徐曰》人所凭坐也。《詩·大雅》或肆之筵,或授之几。《周禮·春官》五几,玉几,雕几,彤几,漆几,素几。《劉歆·西京雜記》漢制,天子玉几,冬加綈錦其上,謂之綈几。凡公侯皆竹木几,冬則細爲橐以馮之。《玉篇》案也。亦作机。《左傳·昭五年》設机而不倚。又几几,安重貌。《詩·豳風》赤舄几几。(幾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居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希切,音機。《說文》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幾者,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兢兢業業,一日二日萬幾。《傳
【不亲】近;不亲睦。《书·舜典》:“帝曰:‘契,百姓不亲,五品不逊,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,在宽。’”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夫弑共主,臣世君,大国不亲;以众胁寡,小国不附。”明刘基《郁离子·道术》:“上罔下则不亲,下罔上则不孙。”2.不接触;不接近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淳于髡曰:‘男女授受不亲,礼与?’孟子曰:‘礼也。’”清王韬《淞隐漫录·王莲舫》:“惟是男女授受不亲,虽周旋于患难之间,不敢不谨。”郁达夫《迟桂花》:“但因这许多年数的不看报,不识世务,不亲笔砚的缘故,终于下了好几次决心,而仍不敢把这心愿来实现。”3.不
【七宝】1.佛教语。七种珍宝。佛经中说法不一,如:《法华经》以金、银、琉璃、砗磲、码碯、真珠、玫瑰为七宝;《无量寿经》以金、银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砗磲、玛瑙为七宝;《大阿弥陀经》以黄金、白银、水晶、瑠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砗磲为七宝;《恒水经》以白银、黄金、珊瑚、白珠、砗磲、明月珠、摩尼珠为七宝。2.佛教语。七种王者之宝。《轮王七宝经》:“其王出时有七宝现。何等为七?所谓轮宝、象宝、马宝、主藏臣宝、主兵臣宝、摩尼宝、女宝。如是七宝随王出现。”唐寒山《诗》之二六一:“我见转轮王,千子常围绕。十善化四天,庄严多七宝。”《新
【鞭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連切,音編。《說文》本作。驅也。《玉篇》笞也。馬箠也。《書·舜典》鞭作官。《傳》以鞭爲治官之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左執鞭弭,右屬櫜鞬。《禮·曲禮》乗路馬,必朝服載鞭策,不敢授綏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執鞭度守門。《史記·三皇紀》以赤鞭鞭草木。漢典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吏執鞭度守門。〕 謹照原文省吏字。 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吏執鞭度守門。〕 謹照原文省吏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