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浦桃源瞰九城,鸾歌凤啸忽将迎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菊浦桃源瞰九城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júpǔtáo yuánkànjiǔ chéng |
鸾歌凤啸忽将迎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luán gēfèng xiàohūjiàng yíng |
菊浦桃源瞰九城,鸾歌凤啸忽将迎释义
【菊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居六切,音掬。古作蘜、鞠。《爾雅》蘜,治蘠也。《郭註》今之秋華菊。《禮·月令》鞠有黃華。《屈原·離騷》夕餐秋菊之落英。又水名。《水經注》湍水又南,菊水注之,水出西北石礀山芳菊谿。又《韻補》訣力切。《賈島詩》九日不出門,十日見黃菊。灼灼耀繁英,美人無消息。《集韻》亦作蓻。漢典考證:〔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居六切,音掬。古作蘜。《說文》蘜,治牆也。《郭註》今之秋華菊。《禮·月令》蘜有黃華。〕 謹按郭註係爾雅之註,今改說文爲爾雅。照原文牆字改蘠字。月令蘜字改鞠字。古作蘜之下增鞠字。 考證:〔《唐韻》《
【浦】《唐韻》滂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頗五切《正韻》滂五切,音普。《說文》瀕也。《詩·大雅》率彼淮浦。又《玉篇》水源枝注江海邊曰浦。《風土記》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。又浦陽,江名。《廣輿記》浦江,本吳越三江之一。又浦江,縣名,屬金華府。浦城,屬建寧府。又合浦,漢郡名,屬交州。又荒浦,舒鳩地名,見《左傳·襄二十四年》。又姓。晉起居注浦選。
【桃源】1.“桃花源”的省称。南朝陈徐陵《山斋诗》:“桃源惊往客,鹤嶠断来宾。”唐杜甫《北征》诗:“缅思桃源内,益嘆身世拙。”明张煌言《赠卢牧舟大司马》诗:“并州正有来苏望,忍説桃源可避秦。”邹韬奋《萍踪忆语》二八:“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,赌博也是一条出路。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。”参见“桃花源”。2.指桃源洞。唐李涉《赠长安小主人》诗:“仙路迷人应有术,桃源不必在深山。”元任昱《清江引·题情》曲:“桃源水流清似玉,长恨因缘误。”参见“桃源洞”。3.宋时临安县嘉会门外泠水峪,夹山多桃花,中有流水,人称桃
【瞰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苦濫切,音闞。《博雅》視也。《揚雄·校獵賦》東瞰目盡。《班固·東都賦》瞰四裔而抗稜。《張衡·思賦》瞰瑤谿之赤岸。又俯視曰瞰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雲車千餘,瞰臨城中。又《埤雅》王褒曰:魚瞰雞睨。《註》瞰,魚目不瞑也。 《集韻》或作瞯。
【九城】指京都。旧时京都多设城门九座,故称。北周庾信《奉和同泰寺浮图》诗:“长影临双闕,高层出九城。”唐贾至《勤政楼观乐》诗:“银河帝女下三清,紫禁笙歌出九城。”康有为《东事战败》诗:“臺人号泣秦檜歌,九城謡谍遍网罗。”老舍《茶馆》第三幕:“老裕泰开了六十多年,九城闻名。”
【鸾歌】鸾鸟鸣唱。南朝陈张正见《重阳殿成金石会竟上诗》:“鸞歌鳷鹊右,兽舞射熊前。”亦比喻美妙的声音或歌乐。唐元稹《莺莺传》:“龙吹过庭竹,鸞歌拂井桐。”五代和凝《宫词》之五:“凤吹鸞歌晓日明,丰年观稼出神京。”漢
【凤啸】凤凰鸣叫声。比喻琴瑟琵琶等乐曲声。唐李绅《悲善才》诗:“花翻凤啸天上来,裴回满殿飞春雪。”漢
【忽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呼骨切,音笏。《說文》忘也。忽忽不省事也。《晏子春秋·齊役者歌》忽忽矣,若之何。又《廣韻》倏忽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盡也。《註》忽然盡貌。《左傳·文五年》臯陶庭堅,不祀忽諸。又滅也。《詩·大雅》是絕是忽。《傳》忽,滅也。又《集韻》輕也。一蠶爲一忽,十忽爲一絲。《劉德曰》忽,蜘蛛網也。又慢忽也。《後漢·崔駰傳》公愛班固而忽崔駰。又忽荒,空無著也。《賈誼·服賦》寥廓忽荒兮,與道翱翔。又姓。明有忽忠,忽明。又通作曶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時人皆曶之。《註》與忽同。又仲忽,人名。《前漢·古今
【将迎】1.送往迎来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:“颜渊问乎仲尼曰:‘回尝闻诸夫子曰:‘无有所将,无有所迎。’回敢问其游。’仲尼曰:‘……唯无所伤者,为能与人相将迎。’”南朝宋谢灵运《初去郡》诗:“负心二十载,於今废将迎。”清吴伟业《送旧总宪龚孝升出使广东》诗:“独有飘零老伏生,不堪衰白困将迎。”2.迎接。宋范成大《次韵许季韶水乡席上》:“解愠风来如故旧,催诗雨作要将迎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刘夫人》:“妇已遣人将迎,遂与俱去。”3.逢迎;迎合。《宋书·徐爰传》:“殿省旧人,多见罪黜,惟爰巧於将迎,始终无迕。”明归有光《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