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然对我说无我,寂历山深将夜深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寂历山深将夜深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jì lì1shēnjiāng|jiàngyè shēn |
| 居然对我说无我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: jū ránduìwǒshuō|shuì|yuèwú wǒ |
居然对我说无我,寂历山深将夜深释义
【寂历】1.凋零疏落。《文选·江淹〈王徵君微〉诗》:“寂歷百草晦,欻吸鵾鸡悲。”李善注:“寂歷,彫疏貌。”一说闲旷貌,见吕向注。宋陆游《游万里桥南刘氏小园》诗:“我归门復掩,寂歷挂斜阳。”黄药眠《黄花岗的秋风暮雨》:“寂历的黄花夹着细雨飘零,守墓的园丁深锁园门何去?”2.犹寂静;冷清。南朝梁江淹《灯赋》:“冬膏既凝,冬箭未度,悁连冬心,寂歷冬暮。”唐孟郊《过彭泽》诗:“扬帆过彭泽,舟人讶嘆息。不见种柳人,霜风空寂歷。”金边元鼎《晚行》诗:“隔浦行闻晚寺鐘,断坡寂歷对寒松。”清钱谦益《梅圃谿堂》诗:“梅花村落傍渔庄
【山】《廣韻》所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師閒切《正韻》師姦切,與刪音同。《說文》山宣也。宣氣散生萬物,有石而高也。《徐曰》象山峰起之形。《釋名》山,產也。產萬物者也。《易·說卦》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。《書·禹貢》奠高山大川。《爾雅·釋山》河南華,河西嶽,河東岱,河北恆,江南衡,《周禮》謂之鎮。《鄭註》鎮名山安地德者也。又《山海經》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。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。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,今隴西甘肅玉門外,其地也。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,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。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,則禹貢
【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針切,音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桂陽南平,西入營道。又邃也。《增韻》深者,淺之對。《詩·邶風》深則厲,淺則揭。又深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。又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梓人必深其爪。又衣名。《禮·深衣疏》衣裳相連,被體深邃,故謂之深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後漢博陸郡,隋置深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眞定府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禁切,音諗。度淺深曰深。《周禮·地官》以土圭測土深。
【将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卽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資良切,音漿。《說文》本將帥字。一曰有漸之辭。《蘇林曰》將,甫始之辭。《易·繫辭》是以君子將有爲也,將有行也。又《公羊傳·莊三十二年》君親無將,將而誅焉。《師古註》將有其意也。又抑然之辭。《楚辭·卜居》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,將遊大人以成名乎。又且也。《詩·小雅》將安將樂。又《廣韻》養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不遑將父。又助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補過將美。又送也。《詩·召南》百兩將之。《邶風》之子于歸,遠于將之。又大也。《詩·小雅》亦孔之將。《商頌》我受命溥將。又承也,奉
【夜深】犹深夜。唐杜甫《玩月呈汉中王》诗:“夜深露气清,江月满江城。”唐戴叔伦《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》诗:“共待夜深听一曲,醒人骑马断肠迴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夜深时分,还有人苦功读书,实为可敬。”
【居然】1.犹安然。形容平安,安稳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不康禋祀,居然生子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,四塞之国也。自繆公以来,至於秦王,二十餘君,常为诸侯雄。岂世世贤哉?其势居然也。”唐陈子昂《夏日晖上人别李参军序》:“江汉浩浩而长流,天地居然而不动。”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徐凝》:“余昔经桐庐古邑,山水苍翠,严先生钓石,居然无恙。”2.显然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何夔传》:“显忠直之赏,明公实之报,则贤不肖之分,居然别矣。”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三:“岑参在西安幕府诗云:‘那知故园月,也到铁关西。
【对】《唐韻》都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內切,音碓。《說文》應無方也。本作。《爾雅·釋言》對,遂也。《疏》遂者,因事之辭。《廣韻》答也。《增韻》揚也。《詩·大雅》以對于天下。《註》答天下仰望之心也。《書·說命》敢對揚天子之休命。又《禮·曲禮》侍坐於先生,先生問焉,終,則對。《又》君子問更端,則起而對。《註》離席對也。又次對,轉對。《王球貽謀錄》唐百官入閤,有待制次對官。後唐天成中,廢待制次對官,五日一次,內殿百官轉對。又當也,配也。《詩·大雅》帝作邦作對。《註》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。又對簿。《史記·李
【我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五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語可切,俄上聲。《說文》施身自謂也。《廣韻》已稱也。又稱父母國曰我,親之之詞。《春秋·隱八年》我人祊。又姓。古賢人,著書名我子。又《說文》或說我,頃頓也。○按頃頓,義與俄同。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,存考。又《韻補》叶與之切,音台。《揚子·太經》出我入我,吉凶之魁。《註》我音如台小子之台。又叶阮古切,音五。《張衡·鮑德誄》業業學徒,童蒙求我。濟濟京河,實爲西魯。,篆文我。
【说】〔《易·益卦》民説無彊。〕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。
【无我】1.没有自我;没有我这个人。《宋书·谢庄传》:“江东无我,卿当独秀。我若无卿,亦一时之杰也。”2.不抱一己之见;无私心,忘我。《关尹子·三极》:“圣人师万物,惟圣人同物,所以无我。”宋苏轼《司马温公神道碑》:“二圣忘己,惟公是式;公亦无我,惟民是度。”金元好问《四哀诗·李钦叔》:“文采是人知子重,交朋无我与君深。”3.佛教语。谓世界上不存在实体的自我,以诸法无我为根本义。唐王维《能禅师碑》:“禪师默然受教,曾不起予。退省其私,迥超无我。”唐鲍溶《赠僧戒休》诗:“风行露宿不知贫,明月为心又是身。欲问月中无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