讵有恻怛心,旁推及豚鱼
讵有恻怛心,旁推及豚鱼释义
【讵】《唐韻》其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臼許切,音巨。《說文》詎,猶豈也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天下詎可知而閉長者乎。《宋書·沈約自序》若馳一介,四方詎不響應。又《玉篇》止也,至也,格也。又通作巨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沛公不先破關中兵,公巨能入乎。《師古註》巨,讀曰詎,猶豈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其據切,巨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字林》未知詞也。 《正字通》《讀書通》詎通作渠、鉅、遽,非。漢典考證:〔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其據切,巨上聲。義同。〕 謹按其據切係去聲非上聲,上字
【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【恻怛】哀伤。《礼记·问丧》:“惻怛之心,痛疾之意,悲哀志懣气盛,故袒而踊之。”《后汉书·祭遵传》:“征虏将军潁阳侯遵,不幸早薨,陛下仁恩,为之感伤,远迎河南,惻怛之慟,形於圣躬。”《旧唐书·岑文本传》:“其夕,太宗闻严鼓之声,曰:‘文本殞逝,情深惻怛,今宵夜警,所不忍闻。’命停之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老龙舡户》:“状中称死者不下百餘,其千里无主者,更不知凡几。公骇异惻怛,筹思废寝。”2.犹恻隐。宋叶适《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》:“贾公惻怛长者,惠贫恤孤。”明宋濂《<杏庭摘稿>序》:“其发之於诗,和而不怨,平而不激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
【旁推】由此及彼地推论。清恽敬《顾命辨下》:“自一人旁推之一家,自一家旁推之一国。”清鲁仕骥《<四书通义>后序》:“鉤稽史传,旁推交通,而为之説。”严复夏曾佑《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》:“下观石史,旁推生物,可知其时之民所为之事。”
【豚鱼】1.豚和鱼。多比喻微贱之物。《易·中孚》:“豚鱼,吉,信及豚鱼也。”王弼注:“鱼者,虫之隐微者也;豚者,兽之微贱者也。争竞之道不兴,中信之德淳著,则虽隐微之物,信皆及之。”南朝宋何承天《尹嘉罪议》:“蒲亭虽陋,可比德於盛明;豚鱼微物,不独遗於今化。”金王若虚《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》:“智可以欺王公而不可以欺豚鱼,力可以得天下而不可得匹夫匹妇之心。”清赵翼《西岩治具全用素食并调梦楼》诗:“有时故仿豚鱼样,质不相混色乱真。”2.河豚鱼。清毛奇龄《绍兴府知府汤公传》:“初,绍恩筑隄,隄溃,有豚鱼千头,乘潮而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