拒之亦无他,体中常昏昏
拒之亦无他,体中常昏昏释义
【拒】《唐韻》其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臼許切,音巨。《廣韻》捍也。《增韻》禦也。《論語》其不可者拒之。《荀子·君道篇》內以固城,外以拒難。又與距通。《廣韻》格也,違也。《玉篇》抵也。又《儀禮·少牢禮》長皆及俎拒。《註》拒讀爲介距之距。俎距脛中,當橫節也。又《集韻》句許切。《正韻》居許切,音舉。亦捍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果羽切,音矩。方也。《左傳·桓五年》鄭子元請爲左拒,以當蔡人衞人,爲右拒,以當人。又《周禮·大宰祀五帝疏》西方白帝白招拒。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
【亦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益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益切,音睪。總也,又也。又傍及之詞。又姓。宋開禧進士亦尚節,明參將亦孔昭。又同奕。《詩·周頌》亦服爾耕。《箋》亦,大也。《正義》亦奕義通。 亦本作,象人左右兩腋形。《說文》與掖同。《詩·衡門序》誘掖其君。《釋文》《石經》作亦。亦,古掖字也,左右肘脅之閒曰掖。後从肉作腋。
【无他】它”。亦作“无佗”。1.没有别的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人有鸡犬放,则知求之;有放心则不知求。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此无也,与民同乐也。”金元好问《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》:“圣人之道无它,至诚而已。”2.犹无恙;无害。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若束手自诣,父子相见,保无佗也。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閒至河内,过存伯春,见其奴吉从西方还,説伯春小弟仲舒望见吉,欲问伯春无它否,竟不能言,晓夕号泣,婉转尘中。”宋王谠《唐语林·德行》:“儻窀穸不为盗所发,珠必无他。”3.无二心,专一。
【体】《廣韻》蒲本切《集韻》部本切,盆上聲。劣也。又麤貌。與笨同。《通雅》輀車之夫曰体夫。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葬,同昌公主賜酒餠餤四十橐駝,以飤体夫。《註》体,蒲本反。体夫,轝柩之夫。 俗書四體之體,省作體,誤。(體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他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土禮切,涕上聲。《說文》總十二屬也。《釋名》體,第也。骨肉毛血表裏大小相次第也。《廣韻》四支也。《禮·中庸》動乎四體。又《易·文言》君子體仁,足以長人。《疏》體包仁道。又《書·畢命》辭尚體要。《註》辭以理實爲要。又《詩·衞風》爾卜爾筮,體無咎言。《傳》體,
【中常】般。宋苏轼《士燮论》:“中常之主,鋭於立事,忽於天戒,日寻干戈,而残民以逞。”清龚炜《巢林笔谈·邬都尉八山迭翠诗》:“故老相传,公姿貌中常,选尚之日,赐宴内廷,一时公卿子弟咸自‘矜持’,公独饮啖如常。”
【昏昏】1.昏暗貌;阴暗貌。晋王嘉《拾遗记·前汉下》:“乐浪之东,有背明之国……在扶桑之东,见日出于西方,其国昏昏常暗,宜种百穀。”南朝陈阴铿《行经古墓》诗:“霏霏野雾合,昏昏陇日沉。”宋洪迈《夷坚乙志·云溪王氏妇》:“步於沙莽中,天气昏昏,不能辨早暮。”明贝琼《殳山隐居夏日》诗:“病客从教懒出村,两山一月雨昏昏。”2.糊涂;愚昧。《老子》:“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,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。”清萧山庸闲叟《秋女士赞》:“昏昏大吏,忽搆兵戎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李秉中》:“危言为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