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拓般若封疆,滋长菩提种性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开拓般若封疆 | 平仄:平 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kāi tuòbō rěfēng jiāng |
滋长菩提种性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:去四十五勁 拼音: zī zhǎngpú tízhǒng|zhòng|chóngxìng |
开拓般若封疆,滋长菩提种性释义
【开拓】扩展疆土。《后汉书·虞诩传》:“先帝开拓土宇,劬劳后定,而今惮小费,举而弃之。”宋苏轼《张文定公墓志铭》:“近岁边臣建开拓之议,皆行嶮侥倖之人,欲以天下安危试之一掷,事成则身蒙其利,不成则陛下任其患,不可听也。”徐迟《地质之光》:“李四光早就看清楚了,帝国主义要开拓殖民地,需要地质学家当急先锋。”2.泛指扩大、扩充。《后汉书·翟酺传》:“酺免后,遂起太学,更开拓房室,学者为酺立碑铭于学云。”《旧唐书·王忠嗣传》:“当要害地开拓旧城,或自创制,斥地各数百里。”明方孝孺《与赵伯钦书》:“足下在太学与天下英俊相
【般若】语。梵语的译音。或译为“波若”,意译“智慧”。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,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,故用音译。大乘佛教称之为“诸佛之母”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殷中军被废东阳,始看佛经,初视《维摩詰》,疑般若波罗密太多,后见《小品》,恨此语少。”刘孝标注:“波罗密,此言到彼岸也。经云到者有六焉……六曰般若,般若者,智慧也。”唐王勃《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》:“涅槃甘露,承眷而宵流;般若灵音,杂祥以昼引。”宋苏轼《小篆<般若心经>赞》:“稽首《般若多心经》,请观何处非般若。”清龚自珍《发大心
【封疆】1.亦作“封畺”。界域之标记;疆界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孟春之月﹞王命布农事,命田舍东郊,皆修封疆。”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为田开阡陌封疆,而赋税平。”张守节正义:“封,聚土也;疆,界也:谓界上封记也。”《汉书·天文志》:“故候息秏者,入国邑,视封畺田畴之整治,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,次至车服畜产精华。实息者吉,虚秏者凶。”2.疆域;疆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诸公之地,封疆方五百里。”《荀子·子道》:“昔万乘之国,有争臣四人,则封疆不削。”唐杜甫《遣兴》诗之一:“汉虏互胜负,封疆不常全。”3.指边疆。《
【滋长】1.增长;生长。《左传·昭公十年》:“义,利之本也。藴利生孽。姑使无藴乎?可以滋长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自叙》:“而魏代以来,羣文滋长,倍於往者,乃自知所未见之多也。”宋王谠《唐语林·文学》:“‘诸葛亮所止,令兵士独种蔓菁者,何也?’曰:‘取其甲生啖,一也;叶舒者煮食,二也;久居则随以滋长,三也。’”叶圣陶《火灾·被忘却的》:“她陶醉在甜蜜而浓郁的爱里,稚嫩而逐渐滋长的爱里,不回忆已往,也不期望将来。”2.产生。多用于抽象事物。如:有了成绩,要防止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。
【菩提】名词。梵文Bodhi的音译。意译“觉”、“智”、“道”等。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,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。《百喻经·驼瓮俱失喻》:“凡夫愚人,亦復如是,希心菩提,志求三乘。”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婆罗痆斯国》:“太子六年苦行,未证菩提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郊遇》:“堪笑世人懵懂,不识菩提路径。”2.树名。即菩提树。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蜀无兔鸽》:“娑婆树一名菩提,叶似白杨,摩伽陀那国所献也。”张长《泼水节·孔雀舞》:“你营巢吧,公社礼堂前面,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。”参见“菩提树”。
【性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息正切,音姓。《中庸》天命之謂性。《註》性是賦命自然。《孝經·說曰》性者,生之質也。若木性則仁,金性則義,火性則禮,水性則知,土性則信。又《通論》性者,生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會之法,辨五地之物生。杜子春讀生爲性。《賈疏》性亦訓生,義旣不殊,故後鄭不破之也。又《貉隸註》不生乳。劉音色敬切。又無爲而安行,曰性之。《孟子》堯舜性之也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新佞切,音胜。心悸也。 《淳曰》性字从生从心,是人生來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。漢典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會之法,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