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言立朝廷,放志傲闾里

抗言立朝廷,放志傲闾里

诗句读音
放志傲闾里平仄:仄 仄 仄 仄
拼音: fàngzhìàolǘ lǐ
抗言立朝廷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kàng yánlìcháo tíng

抗言立朝廷,放志傲闾里释义

【放】〔古文〕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甫妄切,音舫。《說文》逐也。《小爾雅》棄也。《書·舜典》放驩兜于崇山。《疏》放逐。《左傳·宣元年》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衞。《註》放者,受罪黜免,宥之以遠。又《書·武成》放牛于桃林之野。《疏》據我釋之,則云放。又《禮·曲禮》毋放飯。《註》去手餘飯於器中。又《左傳·昭十六年》獄之放紛。《註》放,縱也。又《論語》隱居放言。《何晏註》放,置也,不復言世務。又《孟子》如追放豚。《趙岐註》放逸之豕。又《博雅》妄也。《玉篇》散也。《增韻》肆也,捨也。《正韻》廢也。又《廣韻》分兩切《集韻》

【闾里】1.里巷;平民聚居之处。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:“听閭里以版图。”贾公彦疏:“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閭,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。閭里之中有争讼,则以户籍之版、土地之图听决之。”唐韩愈《寄卢仝》诗:“水北山人得名声,去年去作幕下士。水南山人又继往,鞍马僕从寒閭里。”太平天囯洪仁玕《诛妖檄文》:“不下三五年间,俱是开囯勋臣,那时分茅裂土,衣锦荣归,閭里辉煌,方不负大丈夫建功立业之志。”2.借指平民。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:“王必欲高车,臣请教閭里使高其梱。乘车者皆君子,君子不能数下车。”唐韦应物《观田家》诗:“方惭不耕者

【抗言】。三国魏嵇康《管蔡论》:“遂乃抗言率众,欲除国患。翼存天子,甘心毁旦。”《周书·窦毅传》:“毅抗言正色,以大义责之。”宋董弅《闲燕常谈》:“今世居下位而能执义抗言如辅之者,固难其人。”明宋濂《天竺灵山教寺慈光园昭法师若公塔铭》:“时内侍监鱼朝恩怙贵诞肆,宰相元载亦敛容避去。造与殿中侍御史李衎抗言折之,世称直臣。”2.对面交谈。晋陶潜《移居》诗之一:“邻曲时时来,抗言谈在昔。”清陈梦雷《拟古诗·客从远方来》:“畴昔与君知,抗言谈在昔。”龚尔位《开岁述怀》诗:“岁新人惟旧,抗言多良儔。”

【立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力入切,音力。《說文》立,住也。《釋名》立,林也。如林木森然,各駐其所也。《廣韻》立,行立。《禮·曲禮》立必正方。又成也。《禮·冠義》而後禮義立。又堅也。《易·大過》君子以獨立不懼。《論語》三十而立。又樹立也。《易·說卦傳》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。《書·伊訓》立愛惟親,立敬惟長。《左傳·襄二十四年》穆叔曰: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其次立言。又置也,建也。《書·牧誓》立爾矛。《周禮·天官》建其牧,立其監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師服曰:天子建國,諸侯立家

【朝廷】“朝庭”。1.君王接受朝见和处理政务的地方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其在宗庙朝廷,便便言,唯谨尔。”邢昺疏:“朝廷,布政之所。”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是故朝廷芜而无迹,田野辟而无草。”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艺二·阿房宫赋》:“先帝为咸阳朝廷小,故营阿房为堂室。”2.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,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説取官爵也,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。”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大将军闻,愈贤黯,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,遇黯过於平生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下·灵思何皇后》:“并州牧董卓被徵,将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