坎离乾兑逢子午,须认取,自家根祖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坎离乾兑逢子午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仄 仄 拼音: kǎn líduì|ruì|yuèféngzǐ wǔ |
须认取 | 平仄:平 仄 仄 韵脚:上九麌 拼音: xūrènqǔ |
自家根祖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拼音: zì1|0|0gēn zǔ |
坎离乾兑逢子午,须认取,自家根祖释义
【坎离】铅汞、水火、阴阳。《易·说卦》:“坎为水……离为火。”《易·说卦》:“坎再索而得男,故谓之中男;离再索而得女,故谓之中女。”2.坎、离本为《周易》的两卦,道教以“坎男”借指汞,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;以“离女”借指铅,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阳气。唐吕岩《百字碑》诗:“气回丹自结,壶中配坎离。”明汤显祖《邯郸记·度世》:“是黄婆土筑了基,放在偃月炉。封固的是七般泥,用坎离为药物。”清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卷三:“人之色身或有变坏,或值迟暮,色力已衰,不能修清净以了性命,则置鼎器,取坎离,以补完先天,然后静可修。
【兑】《唐韻》杜外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外切,尵去聲。《說文》兌,說也。《易·兌卦》兌亨利貞。《釋名》物得備足,皆喜悅也。又《韻會》穴也,直也。又《正韻》易兌爲澤。澤者,水中之鍾聚也。又《荀子·議兵篇》仁人之兵,兌則若莫邪之利鋒。《註》兌猶聚也。與隊同。又《正韻》貤易也。《唐·丁芝仙詩》十千兌得餘杭酒。又《集韻》俞芮切,音睿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三星隨北端兌。《漢書》兌作銳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吐外切,音娧。《詩·大雅》行道兌矣。《毛傳》兌,成蹊也。《註》兌,通也。又《集韻》徒活切,音奪。《史記·趙世家》趙與燕易土,以
【逢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符容切,音縫。《說文》遇也。从辵,峯省聲。《正韻》値也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不逢不若。《書·洪範》子孫其逢吉。又《正韻》迎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逢、迎,逆也。自關而西。或曰迎,或曰逢。又逆也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逢占射覆。《註》逆占事,猶言逆刺也。又大也。《禮·儒行》衣逢掖之衣。《註》衣掖下寬大也。又閼逢,歲名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甲曰閼逢。《註》言萬物鋒芒欲出,壅遏未通也。又與縫通。《禮·玉藻》深衣縫齊倍要。《註》縫,或爲逢。又有逢,國名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有逢伯陵因之。《註》逢伯陵,殷諸
【子午】1.指南北。古人以“子”为正北,以“午”为正南。唐苏颋《唐长安西明寺塔碑》:“揆阴阳之中,居子午之直,丛依观阁,层立殿堂。”《宋史·天文志一》:“南阳孔定製铜仪,有双规,规正距子午以象天;有横规,判仪之中以象地。”康有为《上清帝第六书》:“若针之子午未定,舵之东西游移,则徘徊莫适,悵悵何之?”2.指夜半和正午。旧时计时法,以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为“子”时,以白昼十一时至一时为“午”时。唐吕岩《延寿》诗:“子午常餐日月精,玄关门户啟还扃。”3.见“子午谷”。
【认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振切,音刃。《玉篇》識認也。《增韻》辨識也。《關尹子·二柱篇》渾人我同天地,而彼私智認而已之。《後漢·卓茂傳》時嘗出行,有人認其馬,解與之,他日別得,亡者詣府送還。《元史·王克敬傳》臨事不認眞,豈盡忠之道乎。又錯認,水酒名。見《南宋市肆記》。又《讀書通》與仞通。《前漢·儒林傳》孟喜因不肯仞。又《韻會》與訒通。詳訒字註。又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而證切《集韻》如證切,仍去聲。義同。
【取】《唐韻》七庾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此主切,娶上聲。《說文》捕取也。从又耳。《玉篇》資也,收也。《廣韻》受也。《增韻》索也。《禮·儒行》力行以待取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爲人排難解紛,而無取也。《管子·白心篇》道者,小取焉則小得福,大取焉則大得福。又《韻會》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。又《前漢·王莽傳》考論五經,定取禮。《註》師古曰:取,讀曰娶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逡須切,音趨。《集韻》取慮,縣名,在臨淮。又《集韻》雌由切,音秋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留浚儀。《註》師古曰:取慮,縣名。音秋盧。取又音趨。又《集韻》《
【自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韻》從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愼不敗也。《疏》自,由也。《書·湯誥》王歸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詩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《傳》自,從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廣韻》用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天秩有禮,自我五禮,有庸哉。《傳》自,用也。《詩·周頌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《傳》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義》自彼者,近數昔日之辭。又自然,無勉强也。《世說新語》絲不如竹,竹不如肉,漸近自然。又《集韻》己也。《正韻》躬親也。《易·乾卦》
【家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古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牙切,音加。《說文》家居也。《爾雅》戸牖之閒謂之扆。其內謂之家。《詩·周南》宜其室家。《註》家謂一門之內。又婦謂夫曰家。《孟子》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。又一夫受田百畝,曰夫家。《周禮·地官》上地家七人,中地家六人,下地家五人。《註》有夫有婦,然後爲家。又大夫之邑曰家,仕於大夫者曰家臣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大夫皆富,政將在家。又天家,天子之稱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無外,以天下爲家。又居其地曰家。《史記·陸賈傳》以好畤田地,善往家焉。又著述家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表章六經
【根祖】宗。唐吕岩《步蟾宫》词:“须认取,自家根祖。”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