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画尚风流,幸会君招携
刻画尚风流,幸会君招携释义
【幸会】1.幸运遇合。南朝宋谢瞻《於安城答灵运》诗:“幸会果代耕,符守江南曲。”唐韩愈《答张籍书》:“及聆其音声,按其辞气,则有愿交之志,因缘幸会,遂得所图。”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艺二·李王二公书画》:“不图夤缘幸会,获庇所天。”2.好时会,好时运。《魏书·陆俟传》:“臣等邀逢幸会,生遇昌辰。”宋曾巩《襄州与交代孙欣启》:“惟事契之稠重,实愚冥之幸会。”3.敬辞。谓荣幸地会见。唐李商隐《可叹》诗:“幸会东城宴未迴,年华忧共水相催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湖赏》:“[坡]此是琴操,如今就要为尼了。[佛]久闻久闻,幸会
【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舉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拘云切,音軍。《說文》尊也。从尹,發號,故从口。《白虎通》君者,羣也,羣下歸心也。《易·師卦》大君有命。《書·大禹謨》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,爲天下君。又凡有地者,皆曰君。《儀禮·子夏傳》君,至尊也。《註》天子,諸侯,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《晉語》三世仕家君之。又夫人亦稱君。《詩·鄘風》我以爲君。《傳》君國小君。《箋》夫人對君稱小君。《論語》邦君之妻,邦人稱之曰君夫人。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。又子稱父母曰君。《易·家人》家人有嚴君焉,父母之謂也。又子孫稱先
【招携】亦作“招擕”。1.招引尚未归心的人。《左传·僖公七年》:“招携以礼,怀远以德。”杜预注:“携,离也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君道》:“悦近以怀远,修文以招携。”宋苏轼《邓义叔主客郎中王谔水部郎中制》:“通商惠农,水政为急,而招携柔远,宾客之事亦重矣。”2.安抚,招安。《魏书·安丰王猛传》:“频经师旅,人物凋弊,延明招携新故,人悉安业,百姓咸附。”南朝陈徐陵《为贞阳侯重与玉太尉书》:“凡诸部曲,竝使招携,投赴戎行,前后云集。”《周书·长孙俭传》:“因序梁国丧乱,朝廷招擕之意。”《隋书·宇文化及传》:“乃东北趣聊城
【刻画】1.雕刻绘画。《韩非子·诡使》:“而綦组、锦绣、刻画为末作者富。”郭沫若《游西安》:“塔之基层四方各有一门,门楣原有刻画。”2.谓精细地描摹,塑造。唐杜甫《白盐山》诗:“词人取佳句,刻画竟谁传。”宋曾巩《东津归催吴秀才寄酒》诗:“心知万事难刻画,惟有醉眠知不忝。”宋苏轼《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》诗:“含风偃蹇得真态,刻画始信天有工。”柯灵《香雪海·我们曾经生活在泥淖里》:“剧中着力刻画的,是一家下等客店里的众生相。”3.指过分地雕琢字句。宋曾巩《<强几圣文集>序》:“气质浑浑,不见刻画,远近多称诵之。”清王
【风流】1.风流动或流逝。唐宋之问《太平公主山池赋》:“未穷观而极览,忽云散而风流。”参见“风流云散”。2.风行;流传。汉苏顺《和帝诔》:“陶元二化,风流万国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诏策》:“自斯以后,体宪风流矣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省事》:“上书陈事,起自战国,逮於两汉,风流弥广。”宋王应麟《困学纪闻·考史六》:“经界既定,仁政自成,下及隋唐,风流已远。”3.风尚习俗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吏安其官,民乐其业,畜积岁增,户口寖息。风流篤厚,禁罔疏阔。”唐韩休《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