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居避俗遨游少,老境看花感慨深

客居避俗遨游少,老境看花感慨深

诗句读音
老境看花感慨深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
拼音: lǎojìngkàn|kānhuāgǎnkǎishēn
客居避俗遨游少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
韵脚:上三十小
拼音: kè jūbì súáo yóushǎo|shào

客居避俗遨游少,老境看花感慨深释义

【老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盧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皓切,音栳。《說文》考也。七十曰老。从人毛匕,言須髮變白也。《禮·曲禮》七十曰老而傳。《公羊傳·宣十一年》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。《註》六十稱耋,七十稱老。又《詩·鄭風》與子偕老。《疏》沒身不衰也。《禮·祭義》貴老。爲其近于親也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鄕老註》老,尊稱也。又《儀禮·聘禮》授老幣。《註》老賔之臣。《疏》大夫家臣稱老。又《禮·曲禮》國君不名卿老。《註》卿老亦卿也。又《禮·王制》天子之老。《註》老謂上公。又《禮·禮運》三老在學。《註》乞言,則受之三老。《左傳

【境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居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舉影切,音景。《說文》疆也。一曰竟也,疆土至此而竟也。《魯語》外臣之言不越境。《史記·諸侯王表》諸侯比境。《註》地相接次也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開地斥境。 通作竟。
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
【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禫切,甘上聲。《廣韻》動也。从心咸聲。《增韻》格也,觸也。《易·咸卦》天地感而萬物化生,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又《字彙補》戸坎切。與撼通。《詩·召南》無感我帨兮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胡紺切。與憾通。恨也。《左傳·昭十一年》唯蔡於感。 咸有感義,故感字从咸。

【慨】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口漑切,音欬。忼慨,壯士不得志也。从心旣聲。《徐曰》內自高亢憤激也。《後漢·馮良傳》慨然恥在厮役。又悲也。《禮·檀弓》旣葬,慨焉如不及。《疏》中心悲也。又《檀弓》練而慨然。《註》憂悼在心之貌。又通作愾。《晉書·陸機傳》登壇忼愾。又叶去吏切,音器。《賈誼·旱雲賦》遂積聚而合沓兮,相紛薄而慷慨。若飛翔之縱橫兮,揚波怒而澎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檀弓》旣葬,慨然如不及。〕 謹照原文慨然改慨焉。 考證:〔《禮·檀弓》旣葬,慨然如不及。〕 謹照原文慨然改慨焉。

【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針切,音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桂陽南平,西入營道。又邃也。《增韻》深者,淺之對。《詩·邶風》深則厲,淺則揭。又深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。又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梓人必深其爪。又衣名。《禮·深衣疏》衣裳相連,被體深邃,故謂之深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後漢博陸郡,隋置深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眞定府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禁切,音諗。度淺深曰深。《周禮·地官》以土圭測土深。

【客居】居住在他乡或别人家里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汉兵二千里客居,齐城皆反之,其势无所得食,可无战而降也。”唐杜甫《客居》诗:“客居所居堂,前江后山根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四回:“今黛玉虽客居于此,已有这几个姑嫂相伴,除老父之外,餘者也就无用虑了。”《人民日报》1982.3.22:“我虽然身在异地,却没有客居之感。”

【避俗】1.避世隐居。唐杨凭《千叶桃花》诗:“若教避俗秦人见,知向河源旧侣夸。”元卢挚《渊明归来图》诗:“亡秦扶汉声隆隆,渊明初非避俗翁。”清李渔《闻过楼》第二回:“这一所住宅,也是个有趣的朋友起在这边避俗的。”2.指出家。清李渔《奈何天·伙醋》:“我和你避俗以来,光阴迅速,不觉已是一载有餘。”3.舍弃旧俗。参见“避俗趋新”。

【遨游】。亦作“遨逰”。1.游乐;嬉游。战国楚宋玉《小言赋》:“蝇蚋眥以顾盼,附蠛蠓而遨游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虽遨游以媮乐兮,岂愁慕之可怀。”《文选·张衡<思玄赋>》作“游娱”。唐陈子昂《上元夜效小庾体》诗:“三五月华新,遨游逐上春。”明沉德符《野获编补遗·畿辅·元夕放灯》:“四海承平日久,輦下繁富百倍,外方灯市之盛,日新月异,诸司堂属,俱放假遨游。”清宣鼎《夜雨秋灯录·记李三三逸事》:“谈笑於稠人广众之中,遨游乎雪月风花之地。”丁玲《一九三○年上海》一:“美琳想到那些自然的美景,又想到自己能终日与子彬遨游

【少】《唐韻》書沼切《韻會》始紹切,燒上聲。《說文》不多也。从小丿聲。《徐曰》丿音夭。《禮·禮器》禮有以少爲貴者,謂天子一食,諸侯再,大夫士三,食力無數是也。食力,庶人也。又少頃,有閒也。《孟子》少則洋洋焉。又短也。訾人曰少之,猶稱人曰多之也。《史記·蘇秦傳》素習知蘇秦皆少之。又《廣韻》式照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失照切,燒去聲。《玉篇》幼也。《增韻》老之對也。《易·本義》兩儀者始,爲一畫,以分隂陽。四象者次,爲二畫,以分太少。又少儀。《禮記》篇名。少室,山名。又副貳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於是爲置三少,皆上大夫也。曰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