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名到手还须耐,文字当场莫好奇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文字当场莫好奇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wén zìdāng chǎngmò|mùhào qí |
科名到手还须耐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去十九代 拼音: kē míngdàoshǒuhuán|háixūnài |
科名到手还须耐,文字当场莫好奇释义
【文字】语言的书写符号。古代多指单字。汉许慎《<说文解字>叙》:“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;其俊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”按,依类象形,即独体,为文;形声相益,即合体,为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夫文字者,坟籍根本,世之学徒,多不晓字。”唐韩愈《读<鹖冠子>》:“文字脱谬,为之正三十有五字。”清陈澧《东塾读书记·小学》:“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,声不能传於异地,留於异时,於是乎书之为文字。”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要之文字成就,所当绵歷岁时,且由众
【当场】,较量。《英烈传》第二四回:“两人便丢下了器械,正要当场,只见打虎説:‘将军且慢着,待我换了鞋子好舞。’”就在那个地方和那个时候。宋陈亮《水调歌头·送章德茂大卿使虏》词:“不见南师久,谩説北羣空。当场隻手,毕竟还我万夫雄。”元尚仲贤《气英布》第一折:“拚的箇当场赌命,怎容他遣使求和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五回:“这个东西,为甚么还不当场烧了?”巴金《军长的心》:“敌人正在河沟另一面棒子地里搜索,搜出人来就当场打死。”汉
【莫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慕各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末各切,音寞。《韻會》無也,勿也,不可也。《易·繫辭》莫之與,則傷之者至矣。又定也。《詩·大雅》監觀四方,求民之莫。又謀也。《詩·小雅》秩秩大猷,聖人莫之。又《博雅》强也。《論語》文莫吾猶人也。《晉書·欒肇·論語駁曰》燕齊謂勉强爲文莫。《揚子·方言》侔莫,强也,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。《淮南子·謬稱訓》猶未之莫與。《註》莫,勉之也。又削也。《管子·制分篇》屠牛垣,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。又《博雅》莫莫,茂也。《詩·周南》維葉莫莫。《註》莫莫,茂密之貌。又《莊子·逍遙遊》廣莫之
【好奇】1.追求新奇;喜欢标新立异。汉王充《论衡·案书》:“好奇无已,故奇名无穷。”唐刘知几《史通·称谓》:“夫以淫乱之臣,忽隐其讳;正朔之后,反呼其名。意好奇而輒为,文逐韵而便作。”明刘基《题钱舜举马图》诗:“吴兴公子雅好奇,欲把丹青竞天巧。”2.谓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。三国魏繁钦《与魏文帝笺》:“窃惟圣体,兼爱好奇,是以因牋,先白委曲。”唐杜甫《渼陂行》诗:“岑参兄弟皆好奇,携我远来游渼陂。”仇兆鳌注:“好,去声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我的第一个师父》:“因为探究和好奇,去年曾经去问上海
【科名】考试制度所设的类别名目。宋王谠《唐语林·企羡》:“宣宗爱羡进士,每对朝臣,问:‘登第否?’有以科名对者,必有喜,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。”宋王安石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:“以科名资歷叙朝廷之位,而无官司课试之方。”2.科举功名。唐韩愈《答陈生书》:“子之汲汲於科名,以不得进为亲之羞者,惑也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一:“书生得了科名,难道不该归来会一会宗族邻里?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三回:“科名这东西,局外人看见,似是十分名贵,其实也贱得很。”
【到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都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刀號切,音倒。《爾雅·釋詁》到,至也。《疏》到者,自遠而至也。《詩·大雅》靡國不到。又姓。《韻會》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。
【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書九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始九切,音首。《釋名》手須也,事業所須也。《急就篇》捲捥節爪拇指手。《師古註》及掌謂之手。《易·說卦》艮爲手。《疏》艮旣爲止,手亦能止持其物,故爲手也。《禮·玉藻》手容恭。又以手執器亦曰手。《禮·檀弓》王事也。子手弓而可。《公羊傳·莊十三年》曹子手劒而從之。又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手熊羆。《註》言手擊之。又叶尸周切,音收。《焦氏·易林》邑姜叔子,天文在手。實沈參墟,封爲晉侯。又叶賞呂切,音黍。《郭璞·神噓贊》腳屬於頭,人面無手。厥號曰噓,重黎所處。又叶矧視切,音
【还】《篇海類編》音浮。又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《唐韻》戸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關切,音環。《說文》復也。《玉篇》反也。《詩·小雅》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《註》反也。又《正韻》退也,歸也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《註》還,猶退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還守豐。又《灌嬰傳》還定三秦。又顧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無所還忌。《註》還,猶顧也。又償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又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
【耐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與耏同。《說文》耏,或从寸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。《註》應劭曰:輕罪不至于髠,完其耏,故曰耏,古耐字,从彡,髮膚之首也。蘇林以爲法度字皆从寸,後改如是,音若能。如淳曰:耐,猶任也。任其事也。師古曰:依應氏之說。耐當音而,如氏之解,則音乃代反,其義亦兩通。耐謂頰旁毛也。功臣侯表,宣曲侯通,耏爲鬼薪,則應氏之說斯爲長矣。又《廣韻》耐,忍也。《荀子·仲尼篇》能耐任之。《註》忍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奴登切,音能。能或作耐。《禮·禮運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。《註》耐,古能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