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木为亲古亦稀,汪生天性自无违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刻木为亲古亦稀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上平八微 拼音: kè mùwéi|wèiqīn|qìng3yìxī |
| 汪生天性自无违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wāngshēng tiānxìngzìwú wéi |
刻木为亲古亦稀,汪生天性自无违释义
【刻木】质器物上雕刻。汉王充《论衡·自然》:“宋人或刻木为楮叶者,三年乃成。”2.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、符号记事。《新五代史·四夷附录一》:“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,作文字数千,以代刻木之约。”3.谓将木雕成人像。晋干宝《搜神记佚文》:“丁兰,河内野王人。年十五,丧母。乃刻木作母事之,供养如生。”4.狱吏的代称。宋范仲淹《和葛閎寺丞接花歌》:“中途得罪情多故,刻木在前何敢诉。”明沉德符《野获编·词林·王师竹宫庶》:“因思蒲坂、江陵二老,俱一时高才巨公,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。”参见“刻木为吏”。
【古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公戸切《韻會》果五切《正韻》公土切,音鼓。《爾雅·釋詁》古,故也。《說文》从十,口。識前言者也。《徐鉉曰》十口所傳,是前言也。《玉篇》久也,始也。《書·堯典》曰若稽古帝堯。《詩·邶風》逝不古處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世歷三古。《孟康曰》伏羲上古,文王中古,孔子下古。又《禮·祭義》以祀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古。《註》先古,謂先祖也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輪已庳,則於馬終古登阤也。《註》終古,猶言常也。又賁古,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益州郡賁古縣。又姓。《廣韻》周太王從邠適岐,稱古公,其後氏焉。
【亦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益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益切,音睪。總也,又也。又傍及之詞。又姓。宋開禧進士亦尚節,明參將亦孔昭。又同奕。《詩·周頌》亦服爾耕。《箋》亦,大也。《正義》亦奕義通。 亦本作,象人左右兩腋形。《說文》與掖同。《詩·衡門序》誘掖其君。《釋文》《石經》作亦。亦,古掖字也,左右肘脅之閒曰掖。後从肉作腋。
【稀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香依切,音希。《說文》疏也。《徐曰》當从爻从巾。爻者,希疏之義,與爽同意,巾象禾之根莖。至於莃晞皆當从稀省,何以知之,說文無希字故也。又姓。見《姓苑》 《集韻》通作希。
【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烏光切,音尫。《說文》深廣也。《淮南子·俶眞訓》汪然平靜,寂然淸澄。《後漢·黃憲傳》叔度汪汪若千頃波。又池也。《通俗文》停水曰汪,池之汙濁者。《揚子·方言》楚謂之汪,閩謂之洋。《左傳·桓十五年》祭仲殺雍糾,尸諸周氏之汪。又大貌。《晉語》汪是土也。又《楊萬里·擬楚辭》誕寘之祝融之汪。《註》謂南海也。又水名。《水經注》潢水一名汪水,與洈水合,至沛入泗。又姓。《廣韻》汪芒氏之後。《姓苑》新安人。又《廣韻》紆往切《集韻》嫗枉切,音枉。《後漢·郡國志》汪陶,縣名。屬鴈門。《前漢志》作
【生天】升上天空。南朝梁何逊《七召》:“俄而夕騖东返,落日西悬,綺霞映水,蛾月生天。”2.佛教谓行十善者死后转生天道。《正法念处经·观天品》:“一切愚痴凡夫,贪著欲乐,为爱所缚,为求生天,而修梵行,欲受天乐。”《法苑珠林》卷三一引《杂宝藏经》:“我闻石室比丘尼,若能信心出家,一日必得生天。”唐李绅《龟山寺鱼池》诗:“汲水添池活白莲,十千鬐鬣尽生天。凡庸不识慈悲意,自葬江鱼入九泉。”严复《和荆公》:“生天成佛者,都是有牺牲。”典
【性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息正切,音姓。《中庸》天命之謂性。《註》性是賦命自然。《孝經·說曰》性者,生之質也。若木性則仁,金性則義,火性則禮,水性則知,土性則信。又《通論》性者,生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會之法,辨五地之物生。杜子春讀生爲性。《賈疏》性亦訓生,義旣不殊,故後鄭不破之也。又《貉隸註》不生乳。劉音色敬切。又無爲而安行,曰性之。《孟子》堯舜性之也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新佞切,音胜。心悸也。 《淳曰》性字从生从心,是人生來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。漢典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會之法,辨
【自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韻》從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愼不敗也。《疏》自,由也。《書·湯誥》王歸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詩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《傳》自,從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廣韻》用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天秩有禮,自我五禮,有庸哉。《傳》自,用也。《詩·周頌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《傳》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義》自彼者,近數昔日之辭。又自然,無勉强也。《世說新語》絲不如竹,竹不如肉,漸近自然。又《集韻》己也。《正韻》躬親也。《易·乾卦》
【无违】没有违背;不要违背。《书·多士》:“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,时惟天命,无违。”晋陶潜《归园田居》诗之三:“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”宋文天祥《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三十韵》:“伯奇令无违,申生恭不贰。”2.特指不要违反礼法、天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孟懿子问孝,子曰:‘无违。’”杨伯峻注引黄式三《<论语>后案》:“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。”宋朱熹《斋居感兴》诗之三:“至人秉元化,动静体无违。”汉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