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共切磋须我辈,独无琼玖报先施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肯共切磋须我辈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kěn4|1qiē cuōxūwǒ bèi |
独无琼玖报先施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dúwúqióng jiǔbàoxiān shī |
肯共切磋须我辈,独无琼玖报先施释义
【肯】〔古文〕《正韻》苦等切,音懇。《爾雅·釋言》肯,可也。《詩·衞風》惠然肯來。《箋》可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高帝數讓,衆莫肯爲。又《集韻》可亥切,音愷。《字林》著骨肉也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技經肯綮之未嘗。《註》著骨肉也。肯,著也。 《集韻》或作肎肻。又。
【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渠用切,蛩去聲。《說文》同也。从廿卄。《徐曰》廿音入,二十共也,會意。《玉篇》同也,衆也。《廣韻》皆也。《增韻》合也,公也。《禮·王制》爵人于朝,與士共之。《史記·張釋之傳》法者,所與天下共也。又《唐韻》九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容切,音恭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共惟秋法,五始之要。《註》服虔曰:共,敬也。師古曰:共,讀曰恭。又姓。《氏族略》以國爲氏。又地名。《詩·大雅》侵阮徂共。《韻會》阮國之地,在河內共城。又《集韻》古勇切《正韻》居竦切,恭上聲。《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》垂作
【切磋】瑳”。1.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。三国魏阮侃《答嵇康诗》之一:“良玉须切磋,璵璠就其形。”清汪懋麟《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怀》诗:“惜阴在分寸,攻石须切磋。”参见“切磋琢磨”。2.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若夫君臣之义,父子之亲,夫妇之别,则日切瑳而不舍也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盖须切磋相起明也。”宋王安石《寄吴冲卿》诗:“切瑳非无朋,阻阔嗟何速。”明黄信《明道篇》卷三:“故相与议论之间,切磋最为难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李桦》:“现在零星的个人,还在刻木刻的是有的,不过很难进步。那原
【我辈】我等,我们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孙兴公作《天台赋》成,以示范荣期云:‘卿试掷地,要作金石声。’范曰:‘恐子之金石,非宫商中声。’然每至佳句,輒云:‘应是我辈语。’”唐杜甫《万丈潭》诗:“造幽无人境,发兴自我辈。”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六:“若内翰不讳,我辈岂忍独生?”鲁迅《热风·随感录五十四》:“这许多事物挤在一处,正如我辈约了燧人氏以前的古人,拼开饭店一般,即使竭力调和,也只能煮个半熟。”
【独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谷切《正韻》杜谷切,音犢。《說文》犬相得而。从犬蜀聲。羊爲羣,犬爲獨也。又獸名。《埤雅》顏從曰:獨一叫而猨散,鼉一鳴而龜伏。或曰鼉鳴夜,獨叫曉。獨,猨類也。似猨而大,食猨。今俗謂之獨猨。蓋猨性羣,獨性特,猨鳴三,獨叫一,是以謂之獨也。又獨,獸名。詳前字註。又《廣韻》單獨。《詩·小雅》哀此惸獨。《傳》獨,單也。《又》念我獨兮。《爾雅·釋山》獨者蜀。《疏》蟲之孤獨者名蜀,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一蜀也。南楚謂之獨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獨山,多金玉美石。又《廣韻》複姓有獨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【琼玖】琼和玖。泛指美玉。《诗·卫风·木瓜》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玖。”毛传:“琼、玖,玉名。”2.后世常用以美称礼物。唐钱起《酬长孙绎蓝溪寄杏》诗:“芳馨来满袖,琼玖愿酬篇。”元朱晞颜《拟<古诗十九首>》之一:“愿勗瓜李心,为君报琼玖。”3.喻冰雪。宋张孝祥《忆秦娥·雪》词:“天花落,千林琼玖,满空鸞鶮。”《群音类选·椒觞记·师生讌雪》:“想仙姬摇珮瀛洲,巧将紈素,剪成六出,纷纷琼玖,幻景果谁收。”4.喻贤才。宋叶适《送陈彦群》诗:“雍容入儒雅,磨错见琼玖。”汉
【报】《唐韻》博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博號切,保去聲。復也,酬也,答也。《詩·鄭風》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《禮·郊特牲》報本反始。《註》謝其恩之謂報,歸其功之謂反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睚睚之怨必報。又告也。《前漢·吳王傳》無文書,口報。《天寶遺事》新進士及第,以泥金書帖子,附家書中,用報登科之喜。又猶合也。《禮·喪服小記》下殤小功帶澡麻,不絕本,詘而反以報之。又論囚曰報。《前漢·張湯傳》爰書論訊鞫報。又下婬上曰報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鄭文公報鄭子之妃曰嬀。《註》鄭子,文公叔父子儀也。《漢律》婬季父之妻曰報。又與赴通。《
【先施】记·中庸》:“所求乎朋友,先施之。”孔颖达疏:“欲求朋友以恩惠施己,则己当先施恩惠於朋友也。”后以“先施”指人先行拜访或馈赠礼物。唐元稹《酬段丞》诗:“赤心芳苦鬭,红烛以先施。”明邵璨《香囊记·酬恩》:“老母援溺之情,小弟提携之义,大恩未报,又辱先施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六回:“那乌克斋原是安老爷的学生,如今又作了公子的座主,早行了个先施的礼。”2.即西施。《文选·宋玉<神女赋>》“西施掩面,比之无色”唐李善注:“先施、西施,一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