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山穷谷无丹穴,肯伴鸱鸮共一枝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空山穷谷无丹穴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kōng shānqióng gǔwúdān xué |
肯伴鸱鸮共一枝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五支 拼音: kěnbànchī xiāo4|1yīzhī|qí |
空山穷谷无丹穴,肯伴鸱鸮共一枝释义
【空山】少人的山林。唐韦应物《寄全椒山中道士》诗:“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?”明李攀龙《仲春虎丘》诗:“古刹云光杳,空山剑气深。”李大钊《警告全国父老书》:“空山已无歌哭之地,天涯不容漂泊之人。”汉
【穷谷】深谷;幽谷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其藏冰也,深山穷谷。”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夫檽梓豫章,所出殊远,伐之高山,引之穷谷。”晋陆机《苦寒行》:“俯入穷谷底,仰陟高山盘。”唐杜甫《君不见简苏徯》诗:“深山穷谷不可处,霹靂魍魎兼狂风。”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【丹穴】1.山穴。《吕氏春秋·贵生》:“越人三世杀其君。王子搜患之,逃乎丹穴。越国无君,求王子搜而不得,从之丹穴。”高诱注:“《淮南》云:丹穴,山穴也。”一说指禹穴,传说中的夏禹葬地。明归有光《浙省策问对二道》:“王子搜之丹穴,即禹穴也。”2.传说中的地名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岠齐州以南,戴日为丹穴。”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丹穴太蒙。”高诱注:“丹穴,南方当日之下也;太蒙,西方日所入处也。”《隋书·天文志上》:“南戴日下,所谓丹穴也。”3.传说中的山名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丹穴之山……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
【肯】〔古文〕《正韻》苦等切,音懇。《爾雅·釋言》肯,可也。《詩·衞風》惠然肯來。《箋》可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高帝數讓,衆莫肯爲。又《集韻》可亥切,音愷。《字林》著骨肉也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技經肯綮之未嘗。《註》著骨肉也。肯,著也。 《集韻》或作肎肻。又。
【伴】《廣韻》蒲管切,盤上聲。侶也,依也,陪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薄半切,盤去聲。義同。宋時有館伴使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普半切,音判。《詩·大雅》伴奐爾游矣。《註》伴奐,閒暇意。又《韻補》叶皮變切,音卞。《楚辭·九章》衆駭遽以離心兮, 又何以爲此伴也。同極而異路兮,又何以爲此援也。援音是願。
【鸱鸮】“鴟梟”。鸟名。俗称猫头鹰。常用以比喻贪恶之人。《诗·豳风·鸱鸮》:“鴟鴞鴟鴞,既取我子,无毁我室。”《文选·曹植〈赠白马王彪〉诗》:“鴟梟鸣衡扼,犲狼当路衢。”李善注:“鴟梟、豺狼,以喻小人也。”明王錂《春芜记·解嘲》:“他奸谋恣行,恨鴟梟恶吻,把凤雏喧憎。”鲁迅《热风·随感录四十》:“我们能够大叫,是黄莺便黄莺般叫;是鸱鸮便鸱鸮般叫。”一说,指鹪鹩。又称桃虫鸟。见《诗·豳风·鸱鸮》王先谦集疏。《文选·张悛<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>》:“鴟鴞恤功,爱子及室。”刘良注:“鴟鴞,鸟也。言此鸟忧毁其室。
【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渠用切,蛩去聲。《說文》同也。从廿卄。《徐曰》廿音入,二十共也,會意。《玉篇》同也,衆也。《廣韻》皆也。《增韻》合也,公也。《禮·王制》爵人于朝,與士共之。《史記·張釋之傳》法者,所與天下共也。又《唐韻》九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容切,音恭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共惟秋法,五始之要。《註》服虔曰:共,敬也。師古曰:共,讀曰恭。又姓。《氏族略》以國爲氏。又地名。《詩·大雅》侵阮徂共。《韻會》阮國之地,在河內共城。又《集韻》古勇切《正韻》居竦切,恭上聲。《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》垂作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【枝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章移切《正韻》旨而切,音支。《說文》木別生條也。《徐曰》自本而分,故曰別生。《廣韻》枝柯也。《左傳·隱八年》疏枝布葉分。又散也。《易·下繫》中心疑者其辭枝。又與支通。《詩·大雅》本支百世。左傳作本枝。又支持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諸將懾服,莫敢枝梧。《瓚曰》小柱爲枝,斜柱爲梧。又干支亦作幹枝。《博雅》甲乙爲幹。幹者,日之神也。寅卯爲枝。枝者,月之靈也。又手節曰枝。《孟子》爲長者折枝。《趙岐註》折枝,按摩手節也。又《管子·度地篇》水別于他水,入于大水及海者,命曰枝水。又枝江,縣名。《前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