宽恩四赋仙祠禄,每忍惭颜救枵腹

宽恩四赋仙祠禄,每忍惭颜救枵腹

诗句读音
宽恩四赋仙祠禄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kuānēnsì fùcí lù
每忍惭颜救枵腹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
拼音: měirěncán yánjiùxiāo fù

宽恩四赋仙祠禄,每忍惭颜救枵腹释义

【宽】〔古文〕完《唐韻》苦官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枯官切,平聲。《說文》屋寬大也。从宀莧聲。莧音桓,今文省作寬。一曰緩也。《廣韻》愛也,裕也。又舒也。《易·乾卦》寬以居之。《詩·衞風》寬兮綽兮。《註》寬,宏裕也。又《書·舜典》敬敷五敎在寬。又《增韻》不猛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臨下以,御衆以寬。又《君》寬而有制,從容以和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子產謂子大叔曰: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,其次莫如猛。又曰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政是以和。又緩也。《史記·韓非列傳》寬則寵名譽之,人急則用介冑之士。又宥也。《史記·廉頗列傳》鄙賤之人,

【恩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烏痕切,音蒽。《說文》惠也。从心因聲。《徐曰》因者,有所因也。因心爲恩。又愛也,澤也。又《廣韻》隱也,私也。又州名。漢合浦郡,唐立恩州。又河南恩州,本漢淸河郡地,宋改恩州。又姓。前漢燕祭酒恩茂。《風俗通》大夫成恩之後。又叶衣延切,音烟。《趙壹·窮鳥賦》鳥也雖頑,猶識舊恩。內以書心,外以告天。

【四赋】1.指汉司马相如的《子虚赋》、《上林赋》、《哀二世赋》、《大人赋》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赞》:“辞莫丽於相如,作四赋。”唐杜甫《入衡州》诗:“剧孟七国畏,马卿四赋良。”2.指汉扬雄的《甘泉赋》、《河东赋》、《校猎赋》、《长杨赋》。见宋王应麟《小学绀珠·艺文·四赋》。按,《校猎赋》一名《羽猎赋》。

【祠禄】。宋制,大臣罢职,令管理道教宫观,以示优礼,无职事,但借名食俸,谓之“祠禄”。宋陆游《秋晚岁登戏作》自注:“时方谋祠禄。”《宋史·职官志十》:“宋制,设祠禄之官,以佚老优贤,先时员数絶少,熙寧以后乃增置焉。”元王士熙《送华山隐归西湖故居》诗:“欲向君王乞祠禄,安排杖屨来相从。”明王鏊《震泽长语·杂论》:“宋有西北二边岁币百万,百官祠禄郊赐之类,今皆无之。”典

【每】《唐韻》武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罪切《正韻》莫賄切,音浼。《增韻》常也,各也,凡也。《三蒼》曰:每,非一定之辭。《詩·小雅》每懷靡及。《莊子·外物篇》聖人躊躇以興事,以每成功。《郭象註》事不遠本,故其功每成。又雖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每有,雖也。《詩·小雅》每有良朋。《箋》言雖有良朋也。又貪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衆庶每生。《註》孟康曰:每,貪也。《敘傳》致死爲福,每生作旤。又姓。每當時,漢人。見《印藪》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佩切,音妹。數也。一曰田美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原田每每。《註》每有枚

【忍】《唐韻》而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爾軫切,人上聲。《說文》能也。《徐曰》能音耐。从心刃。《長箋》如刀剌心,忍意也。《周武王·書銘》忍之須臾,乃全汝軀。又《廣韻》强也,有所含忍。《左傳·昭元年》魯以相忍爲國。又安于不仁曰忍。《詩·大雅》維彼忍心,是顧是復。《詩·小雅》君子秉心,維其忍之。又忍忍,猶不忍也。《後漢·崔琦傳》情懷忍忍。又姓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而振切,音仞。堅柔也,本作肕。亦作忍。《周禮·地官·山虞註》柔忍,通作刃。《詩·小雅·荏染柔木註》柔刃之木荏苒然。《釋文》忍音刃。《禮·月令·納

【惭颜】亦作“慙顏”。1.愧色;面有愧色。南朝齐王融《秋胡行》之七:“彼美復来仪,慙颜变欣瞩。”唐裴铏《传奇·孙恪》:“恪既被责,惭颜惕虑。”明李东阳《屠兵来》诗:“死兵易,立孤难,九原下报无惭颜。”2.指被人羞辱的脸皮。《类说》卷二一引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·惭颜厚如甲》:“进士杨光远干索权豪无厌,或遭挞,略无改悔。时人云:杨光远慙颜厚如十重铁甲。”

【救】《廣韻》居祐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又切,音廏。《說文》止也。《博雅》助也。《廣韻》護也。《書·太甲》尚賴匡救之德。《詩·大雅》式救爾後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司救註》救,猶禁也,以禮防禁人之過者也。又《爾雅·釋器》絇謂之救。《註》救絲以爲絇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諫議大夫救仁。又《集韻》恭于切,音拘。《周禮·司救》劉昌宗讀。又《韻補》叶居尤切。《詩·邶風》何有何亡,黽勉求之。凡民有喪,匍匐救之。《武王盤銘》溺於淵,尚可遊也。溺於人,不可救也。

【枵腹】空腹。谓饥饿。唐康骈《剧谈录·严士则》:“士则具陈奔驰陟歷,资粮已絶,迫於枵腹,请以饮饌救之。”《明史·福王常洵传》:“王府金钱百万,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。”清赵翼《边外诸土司地清晨必起黑雾》诗:“我行不蓐食,直以枵腹搏。”鲁迅《三闲集·匪笔三篇》:“命令被告枵腹恭候于异地,以俟自己雍容布置,慢慢开审,真是霸道得可观。”2.指饥饿的人。周咏《感怀》诗之四:“驱将枵腹填沟壑,鞭尽无衣泣露霜。”3.比喻空疏无学或空疏无学的人。清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十二:“汎览健忘,致成枵腹。”清杨岘《<燕下乡脞录>序》:“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