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此气澄明,幽襟亦轩豁
况此气澄明,幽襟亦轩豁释义
【况】《玉篇》俗況字。○按況本从水,亦从二作况。今从冫,當卽況、况二字之譌。况从二从兄。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放切,音貺。發語辭。《詩·小雅》况也永歎。从二从兄,與況字少異。又借作祝。《漢·魯相謁孔廟》祝基作况其。况从二从兄,以况字代替。(況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許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放切,音貺。《說文》寒水也。又矧也,譬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每下愈況。又益也。《晉語》衆況厚之。又兹也。《詩·小雅》況也永歎。《箋》來兹對之,長歎而已。又滋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亂況斯削。又賜也。與貺通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【气】《唐韻》去旣切《集韻》丘旣切,音炁。《說文》雲气也。象形。一曰息也。或作氣、炁。又與人物也。今作乞。又《玉篇》去乙切《廣韻》去訖切《集韻》《類篇》欺訖切,音乞。《博雅》求也。一曰取也。或省文作乞。《徐官·古今印史》氣,小篆本作气。氣爲火所化,其出必炎上,故象炎上之形。凡求乞者必於上,因借爲求乞字。气、乞本同一字也。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,乃省一筆以別之。又《六書正譌》气,俗用氣,乃稟氣之氣。雲气必用气。○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,而气、氣字義實同,分屬則泥矣,《正譌》之說非是。(氣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去旣切《集韻》《
【澄明】刘禹锡《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》诗:“山顶自澂明,人间已霶霈。”清澈;明净。南朝梁元帝《乌栖曲》:“月华似璧星如珮,流影澄明玉堂内。”宋梅尧臣《寄新安通判钱学士》诗:“崖日半寒潭,澄明动朱鲤。”郭沫若《文艺论集·儿童文学之管见》:“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,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。”
【幽襟】犹幽怀。唐杜甫《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图画》诗:“绘事功殊絶,幽襟兴激昂。”金王若虚《题赵内翰城南访道图》诗:“竹木萧森荫緑苔,幽襟自爱北轩开。”清邢昉《九江城南楼晚眺》诗:“昔人此宴赏,嘉月陶幽襟。”参见“幽怀。”
【亦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益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益切,音睪。總也,又也。又傍及之詞。又姓。宋開禧進士亦尚節,明參將亦孔昭。又同奕。《詩·周頌》亦服爾耕。《箋》亦,大也。《正義》亦奕義通。 亦本作,象人左右兩腋形。《說文》與掖同。《詩·衡門序》誘掖其君。《釋文》《石經》作亦。亦,古掖字也,左右肘脅之閒曰掖。後从肉作腋。
【轩豁】1.高大开阔。唐韩愈《南海神庙碑》:“乾端坤倪,轩豁呈露。”宋王禹偁《月波楼咏怀》:“兹楼最轩豁,旷远西北陬。”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打开槅扇就望见大客厅的气象十分轩豁,正是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家门第。”2.谓轩昂开朗,气宇不凡。宋沉辽《送曾处善赴宝应尉》诗:“六峰老师气轩豁,九华雌山苦阴晦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红玉》:“卫知生望族,又见仪采轩豁,心许之,而虑其靳於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