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今知己正当路,拔擢贤俊登周行

况今知己正当路,拔擢贤俊登周行

诗句读音
况今知己正当路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4jīnzhī jǐzhèng|zhēngdāng lù
拔擢贤俊登周行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bá zhuóxián jùndēngzhōu xíng

况今知己正当路,拔擢贤俊登周行释义

【况】《玉篇》俗況字。○按況本从水,亦从二作况。今从冫,當卽況、况二字之譌。况从二从兄。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放切,音貺。發語辭。《詩·小雅》况也永歎。从二从兄,與況字少異。又借作祝。《漢·魯相謁孔廟》祝基作况其。况从二从兄,以况字代替。(況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許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放切,音貺。《說文》寒水也。又矧也,譬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每下愈況。又益也。《晉語》衆況厚之。又兹也。《詩·小雅》況也永歎。《箋》來兹對之,長歎而已。又滋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亂況斯削。又賜也。與貺通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

【今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吟切,音金。《說文》是時也。《廣韻》對古之稱。《詩·召南》迨其今兮。《毛傳》今,急辭也。《朱傳》今,今日也。不待吉也。又《圓覺經》無起無滅,無去來今。《註》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。又《韻補》叶居靑切,音京。《詩·周頌》有椒其馨,胡考之寧。匪且有且,匪今斯今。又叶居良切,音姜。《易林》庭爎夜明,追古傷今。陽弱不制,隂雄坐房。 从亼會意。,古文及字。巳往爲古,逮及爲今。

【知己】1.谓了解、赏识自己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驥於是俛而喷,仰而鸣,声达於天,若出金石声者,何也?彼见伯乐之知己也。”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説己者容。”宋杨万里《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》之一:“孝宗最知己,交臂失城墉。”巴金《秋》六:“我没有一个指导我的先生,我也没有一个知己的朋友。”2.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。三国魏曹植《赠徐干》诗:“弹冠俟知己,知己谁不然。”唐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诗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听稗》:“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,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。

【正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之盛切,音政。《說文》是也。从止一以止。《註》守一以止也。《新書·道術篇》方直不曲謂之正。《易·乾卦》剛健中正。《公羊傳·隱三年》君子大居正。又備也,足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各正性命。《書·君牙》咸以正罔缺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正,長也。《郭註》謂官長。《左傳·隱六年》翼九宗五正。《杜註》五正,五官之長。又《昭二十九年》木正曰句芒,火正曰祝融,金正曰蓐收,水正曰冥,土正曰后土。又官名。《禮·王制》史以獄成告於正。《鄭註》正,於周鄕師之屬,今漢有正平丞,秦所置。又朼載也。《周禮·夏

【当路】挡路;阻碍通行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务色谩正,淫嚣不静,当路尼众,舍事后就,踰时不寧,其罪射。”《汉书·沟洫志》:“昔大禹治水,山陵当路者毁之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审举》:“豺狼当路,则麒麟遐遁。”沈从文《泥涂》:“铜匠把地下当路的一个破碗捡拾了一下,又想走去。”2.路上;路中间。唐元稹《痁卧闻幕中徵乐呈三十韵》:“坐隅甘对鵩,当路恐遭豺。”宋苏舜钦《独游辋川》诗:“暗林麋养角,当路虎留踪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回:“我便追出来,转个弯要进里面,便见这个人在当路站着。”3.执政;掌权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

【拔擢】1.抽引。《释名·释形体》:“髮,拔也,拔擢而出也。”2.选拔提升。汉扬雄《剧秦美新》:“拔擢伦比,与羣贤并。”《汉书·王嘉传》:“今之郡守重於古诸侯,往者致选贤材,贤材难得,拔擢可用者,或起於囚徒。”唐杜甫《送陵州路使君赴任》诗:“国待贤良急,君当拔擢新。”明李东阳《送梁廷美黄门之陕西参政》诗:“朝廷拔擢君何忝,朋辈交游我未忘。”《新华月报》1979年第9期:“每遇文武员缺,必拔擢其私人,吏兵二部视同虚设。”

【贤俊】亦作“贤雋”。亦作“贤儁”。亦作“贤嶲”。1.才德出众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教子》:“贤俊者自可赏爱,顽鲁者亦当矜怜。”《隋书·高祖纪下》:“开进仕之路,佇贤雋之人。”唐杜甫《遣兴》诗之一:“昔时贤俊人,未遇犹视今。”明归有光《顾夫人杨氏七十寿序》:“其子之贤俊者,予往往于南宫识之。”清陈用光《上翁学士书》:“古之士,其知慕乎道者,未尝不欲见贤儁之君子,而祓濯其心,以获尊闻行知之益。”2.才德出众的人。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延登贤俊,招显侧陋。”《晋书·忠义传·王豹》:“简良才,命贤儁,以为天子百官。”唐

【周行】。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:“佻佻公子,行彼周行。”朱熹集传:“周行,大路也。”2.周官的行列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嗟我怀人,寘彼周行。”毛传:“行,列也。思君子,官贤人,置周之列位。”后用以泛指朝官。唐王维《请施庄为寺表》:“元圣中兴,羣生受福,臣至庸朽,得备周行。”清吴伟业《通元老人龙腹竹歌》:“京师公卿谁旧识?与君异国共周行。”3.至善之道。《诗·小雅·鹿鸣》:“人之好我,示我周行。”毛传:“周,至;行,道也。”马瑞辰通释:“郑注《莱誓》云:‘至,犹善也。’是知<传>训‘周行’为‘至道’,即善道也。郑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