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柔条老去,争奈系春不住
况柔条老去,争奈系春不住释义
【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甾耕切,音箏。《說文》引也。从。《徐鉉曰》音曳。二手而曳之,爭之道也。《廣韻》競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又《玉篇》諫也。又訟也。《增韻》理也,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印藪有爭不識,爭同。又《集韻》側逬切,箏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本作諍,諫諍也,止也。《孝經·諫諍章》天子有爭臣七人。 《韻會》俗作争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照原文非理改非禮。 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
【奈】同柰。詳木部柰字註。
【系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計切,音繫。《說文》繫也。《博雅》相連繫也。《前漢·敘傳》系高頊之胄兮。《註》應劭曰:連也。《後漢·張衡傳》系曰。《註》系,繫也。《文選註》言繫賦之前意也。又《張衡·東京賦》雖系以隤牆塡塹。《註》系,繼也。又《左思·魏都賦》本前修以作系。《註》系者,胤也。又《廣韻》緒也。《增韻》聯屬也。又姓。《廣韻》楚有系益。○按《說文》系自爲部,今倂入。
【春】〔古文〕萅旾《廣韻》昌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樞倫切,蠢平聲。《爾雅·釋天》春爲靑陽。《註》氣淸而溫陽。《周禮·春官·宗伯疏》春者出生萬物。《公羊傳·隱元年》春者何,歲之始也。《註》春者,天地開闢之端,養生之首,法象所出。昏斗指東方曰春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東方木主春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陽氣動物,於時爲春。春,蠢也。物蠢生,廼動運。又姓。《何氏姓苑》春申君黃歇之後。又酒名。《唐國史補》酒有郢之富水春,烏程之若下春,滎陽之上窟春,富平之石東春,劒南之燒春。又花名。《花木考》鸎粟別種名麗春。又《集韻》尺尹切,音蠢。《周
【不住】;不断。南朝梁沉约《千佛颂》:“不常不住,非今非昔。”唐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诗: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宋岳飞《小重山》词:“昨夜寒蛩不住鸣,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”茅盾《小巫》:“菱姐看见老爷脸上有点喜色,不住的点头。”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目的没有实现。鲁迅《故事新编·补天》:“﹝伊﹞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,禁不住很诧异了。”艾蕉《雨》:“母亲忍不住了,连忙帮女儿脱下了湿衣。”
【况】《玉篇》俗況字。○按況本从水,亦从二作况。今从冫,當卽況、况二字之譌。况从二从兄。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放切,音貺。發語辭。《詩·小雅》况也永歎。从二从兄,與況字少異。又借作祝。《漢·魯相謁孔廟》祝基作况其。况从二从兄,以况字代替。(況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許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放切,音貺。《說文》寒水也。又矧也,譬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每下愈況。又益也。《晉語》衆況厚之。又兹也。《詩·小雅》況也永歎。《箋》來兹對之,長歎而已。又滋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亂況斯削。又賜也。與貺通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
【柔条】;柔软的枝条。三国魏曹植《美女篇》:“柔条纷冉冉,落叶何翩翩。”宋陈亮《贺新郎·同刘元实唐与正陪叶丞相饮》词:“手弄柔条人健否?犹忆当时雅趣。”茅盾《子夜》十八:“她一伸手就折断了那柔条。”2.特指垂柳的枝条。唐李白《惜馀春赋》:“醉愁心于垂杨,随柔条以纠结。”宋沉遘《发瓦桥十里而河梁败还坐客亭复上马戏咏道旁垂柳》:“柔条秀絶向人甚,忍不从容折一枝。”元无名氏《度柳翠》第四折:“曾向章臺舞细腰,行人几度折柔条。”
【老去】谓人渐趋衰老。唐杜甫《往在》诗:“归号故松柏,老去苦飘蓬。”宋欧阳修《赠王介甫》诗:“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明汪循《老去》诗:“老去心还竞,春来花又新。”2.引申为老年;晚年。沈从文《<沈从文选集>题记》:“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年,我和我的读者,都共同将近老去了。”3.死去。元房皞《思隐》诗:“情知老去无多日,且向闲中过几年。”明李东阳《柳岸垂纶》诗:“老去祗应家在此,不须盘石更垂萝。”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