愧君诗意厚,桃李报琼玉

愧君诗意厚,桃李报琼玉

诗句读音
愧君诗意厚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
韵脚:上四十五厚
拼音: kuìjūnshī yìhòu
桃李报琼玉平仄:平 仄 仄 平 仄
拼音: táo lǐbàoqióng yù

愧君诗意厚,桃李报琼玉释义

【愧】《廣韻》俱位切《集韻》基位切,音騩。《爾雅·釋言》慙也。《詩·大雅》尚不愧于屋漏。《皇極經世》無愧於口,不若無愧於身。無愧於身,不若無愧於心。 本作媿,从女。或从恥省作聭。亦作謉。

【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舉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拘云切,音軍。《說文》尊也。从尹,發號,故从口。《白虎通》君者,羣也,羣下歸心也。《易·師卦》大君有命。《書·大禹謨》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,爲天下君。又凡有地者,皆曰君。《儀禮·子夏傳》君,至尊也。《註》天子,諸侯,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《晉語》三世仕家君之。又夫人亦稱君。《詩·鄘風》我以爲君。《傳》君國小君。《箋》夫人對君稱小君。《論語》邦君之妻,邦人稱之曰君夫人。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。又子稱父母曰君。《易·家人》家人有嚴君焉,父母之謂也。又子孫稱先

【诗意】;诗情。唐刘禹锡《鱼复江中》诗:“客情浩荡逢乡语,诗意留连重物华。”唐朱庆馀《送吴秀才之山西》诗:“东湖发诗意,夏卉竟如春。”2.诗的内容和意境。元朱德润《凝香亭记》:“仍得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公题其扁曰‘凝香’,用唐刺史韦应物诗意也。”清王应奎《柳南随笔》卷六:“诗意大抵出侧面。”何其芳《<工人歌谣选>序》:“总起来说,诗意似乎就是这样的东西: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、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、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。”3.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。殷夫《放脚

【厚】〔古文〕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胡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很口切,上聲。《說文》山陵之厚也。《玉篇》不薄也,重也。《易廣》博厚配天地。又《戰國策》非能厚勝之也。《註》厚,猶大也。又《增韻》醲也。又《廣韻》姓也。出《姓苑》。又諡法,思慮不爽曰厚。

【桃李】1.桃花与李花。《诗·召南·何彼襛矣》:“何彼襛矣,华如桃李。”后因以“桃李”形容貌美。唐张说《崔讷妻刘氏墓志》:“珪璋其节,桃李其容。”2.《韩诗外传》卷七:“夫春树桃李,夏得阴其下,秋得食其实。”后遂以“桃李”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。唐刘禹锡《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》:“一日声名遍天下,满城桃李属春官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则天后久视元年》:“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,率为名臣。或谓仁杰曰:‘天下桃李,悉在公门矣。’”明李东阳《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》:“桃李当时盛,葭莩后代连。”川

【报】《唐韻》博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博號切,保去聲。復也,酬也,答也。《詩·鄭風》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《禮·郊特牲》報本反始。《註》謝其恩之謂報,歸其功之謂反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睚睚之怨必報。又告也。《前漢·吳王傳》無文書,口報。《天寶遺事》新進士及第,以泥金書帖子,附家書中,用報登科之喜。又猶合也。《禮·喪服小記》下殤小功帶澡麻,不絕本,詘而反以報之。又論囚曰報。《前漢·張湯傳》爰書論訊鞫報。又下婬上曰報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鄭文公報鄭子之妃曰嬀。《註》鄭子,文公叔父子儀也。《漢律》婬季父之妻曰報。又與赴通。《

【琼玉】1.美玉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死而利国,犹或为之,况琼玉乎。”晋潘尼《赠侍御史王元贶》诗:“崐山积琼玉,广厦构众材。”2.喻指酬答的厚礼。宋苏辙《答孔武仲》诗:“愧君赠桃李,永愿报琼玉。”参见“琼琚”。3.比喻贤才。唐卢纶《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》诗:“敢谢亲贤得琼玉,仲宣能赋亦能诗。”清周亮工《送卓初荔返闽》诗:“琼玉满怀过岭雪,芙蓉一掬涉江诗。”4.比喻美好的诗文。唐元稹《献荥阳公诗五十韵》:“句句推琼玉,声声播管弦。”5.比喻霜雪。宋杨万里《新霜》诗:“瓦脊生尘緫琼玉,梅梢着粉忽琅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