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仑进琪树,飞舞下瑶池

昆仑进琪树,飞舞下瑶池

诗句读音
飞舞下瑶池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fēi wǔxiàyáo chí
昆仑进琪树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
拼音: kūn lún4qí shù

昆仑进琪树,飞舞下瑶池释义

【飞舞】飘舞;飞翔盘旋。南朝宋鲍照《学刘公干体》诗之二:“胡风吹朔雪,千里度龙山。集君瑶臺里,飞舞两楹前。”《恨海》第六回:“棣华再抬头望时,只见岸上树林中的鸦鹊之类,都被火光惊起,满天飞舞。”巴金《家》一:“风刮得很紧,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,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。”2.形容矫健生动,活泼多姿。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下·格局》:“开手笔机飞舞,墨势淋漓,有自由自得之妙。”清沉复《浮生六记·闲情记趣》:“﹝花﹞或亭亭玉立,或飞舞横斜。”3.谓飞速挥舞。清吴炽昌《客窗闲话续集·语怪》:“乔廉访在任,有僮溺树
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

【瑶池】1.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,西王母所居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论》:“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,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。其上有醴泉、瑶池。”《穆天子传》卷三:“乙丑,天子觴西王母於瑶池之上。”唐太宗《帝京篇》诗序:“忠良可接,何必海上神仙乎?丰镐可游,何必瑶池之上乎?”元关汉卿《裴度还带》第四折:“瑶池謫降玉天仙,今夜高门招状元。”郭小川《昆仑行》诗:“据说,西王母兴建瑶池,一古脑--用尽山中的流泉。”2.美池。多指宫苑中的池。唐陆扆《禁林闻晓莺》诗:“绣户惊残梦,瑶池囀好音。”

【昆仑】亦作“崐仑2”。1.古代亦写作“昆仑”。昆仑山。在新疆西藏之间,西接帕米尔高原,东延入青海境内。势极高峻,多雪峰、冰川。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。古代神话传说,昆仑山上有瑶池、阆苑、增城、县圃等仙境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黄帝游乎赤水之北,登乎崑崙之丘。”《楚辞·离骚》:“邅吾道夫崑崙兮,路修远以周流。”唐韩愈《杂诗》之三:“崑崙高万里,岁尽道苦邅。”宋张元干《贺新郎·送胡邦衡待制》词:“底事崑崙倾砥柱,九地黄流乱注?”2.古代西方国名。《书·禹贡》:“织皮,崐崘、析支、渠、搜,西戎即叙。”孔传:“织皮,毛布。有此

【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卽刃切,音晉。《說文》登也。《玉篇》升也。《廣韻》前也。《禮·曲禮》遭先生于道,趨而進。《表記》君子三揖而進。《註》人之相見,三揖三讓,以升賔階。《書·盤庚》乃登進厥民。《疏》延之使前而告之也。又《正韻》薦也。《禮·儒行》推賢而進達之。又《正韻》效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減而進,以進爲文。《註》自勉强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君子進德修業,欲及時也。又近也。《禮·檀弓》兄弟之子猶子也。蓋引而進之也。又進士。《禮·王制》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,以告于王,而升諸司馬,曰進士。《註》進士,可

【琪树】1.仙境中的玉树。《文选·孙绰<游天台山赋>》:“建木灭景於千寻,琪树璀璨而垂珠。”吕延济注:“琪树,玉树。”唐崔珏《哭李商隐》诗:“应游物外攀琪树,便著霓衣上玉坛。”宋范成大《步虚词》:“琪树玲瓏珠网碎,仙风吹作步虚声。”元萨都剌《将游茅山》诗:“错骑白鹤访茅君,琪树秋声隔夜闻。”2.树名。唐李德裕《金松赋》:“琪树以垂珠而擅名,金松以潜熲而莫覿。”唐李绅《琪树》诗序:“琪树垂条如弱柳,结子如碧珠,三年子可一熟。每岁生者相续,一年緑,二年碧,三年者红,缀於条上,璀错相间。”宋张敦颐《六朝事迹·宝林寺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