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标重价,垂棘振香名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昆山标重价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:去十六怪 拼音: kūn shānbiāozhòng|chóngjià|jiè|jie |
垂棘振香名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chuí jízhènxiāng míng |
昆山标重价,垂棘振香名释义
【昆山】“崐山”。1.山名。昆仑山的简称。《吕氏春秋·重己》:“人不爱崑山之玉,江汉之珠,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。”晋潘尼《赠侍御史王元贶》诗:“崐山积琼玉,广厦构众材。”2.山名。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。《文选·陆机<赠从兄车骑>诗》:“髣髴谷水阳,婉孌崐山阴。”李善注引《吴地记》:“海盐县东北二百里有长谷,昔陆逊、陆凯居此。谷东二十里有崐山,父祖葬焉。”3.县名。今属江苏省。因境内有昆山而得名。4.指昆腔。明王骥德《曲律·论腔调》:“旧凡唱南调者,皆曰‘海盐’;今‘海盐’不振,而曰‘崑山’。‘崑山’之派,以太仓魏良
【标】《唐韻》甫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遙切,音猋。木末也。《管子·霸言篇》大本而小標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本標相應。又高枝曰標。《莊子·天地篇》上如標枝,民如野鹿。又表也。《禮·投壺》疏:飮畢之後,司射請爲勝者樹標。《晉書·宣帝紀》立兩標以別新舊。又旌旗也。《淸異錄》梁祖建火龍標。又標樹,位置也。《唐書·王義方傳》高自標樹。又書也。《孫綽·天台山賦》名標於奇紀。又《說文》敷沼切,音縹。《廣韻》方小切,音。義同。 《說文》作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投壺》飮畢之後,司射請爲勝者樹標。〕 謹按此孔疏非經文。謹照原書投
【重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柱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儲用切,音緟。《說文》厚也。《增韻》輕之對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夫茅之爲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《禮·王制》輕任幷,重任分。又《廣韻》更爲也。《博雅》重,再也。又難也。《戰國策》臣之所重處重留也。《註》重,猶難也。《前漢·淮南王傳》文帝重自切責之。《註》如淳曰:重,難也。又貴也。《戰國策》張儀之殘樗里疾也,重而使之。《註》重,猶貴也。又尊也。《禮·祭統》所以明周公之德,而又以重其國也。《註》重,猶尊也。又尚也。《禮·緇衣》臣儀行不重辭。《註》重,猶尚也。《疏》爲臣之法,不尚虛華之
【价】《唐韻》古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拜切,音戒。善也。又大也。《詩·大雅》价人維藩。又佋价。與介同。(價)《唐韻》古訝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迓切,音駕。《說文》物直也。《家語》孔子爲政三月,鬻羔豚者不飾價。《後漢·張讓傳》當差之官者,皆于西園諧價。 古借用賈。賈音古,轉去聲,義同。
【垂棘】春秋晋地名,以产美玉著称。后借指美玉。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“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,假道於虞以伐虢。”杜预注:“垂棘出美玉,故以为名。”《文选·班固<西都赋>》:“翡翠火齐,流耀含英,悬黎垂棘,夜光在焉。”吕向注:“悬黎、垂棘,皆璧也。”北周庾信《谨赠司寇淮南公》诗:“虢亡垂棘返,齐平寳鼎归。”唐元稹《出门行》:“白珩无颜色,垂棘有瑕累。”
【振】《唐韻》章刃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之刃切,音震。《說文》舉救也。《增韻》拯也。《易·蠱象》君子以振民育德。《註》濟民養德也。《禮·月令》振乏絕。《前漢·元帝紀》振業貧民。《註》振起之,令有作業。又《說文》一曰奮也。《廣韻》裂也,又動也。《易·恆卦》振恆。《禮·月令》孟春蟄蟲始振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祝》辨九祭,五曰振祭。《註》至祭之末,但擩肝鹽中振之,謂將食者旣擩,必振乃祭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振,訊也。《註》當作迅。謂奮迅。又同震。《戰國策》燕王振怖大王之威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振驚朕衆。又整也。《禮·曲禮》振
【香名】犹美名。唐岑参《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》诗:“青春登甲科,动地闻香名。”唐李嘉祐《广陵送林宰》诗:“清政过前哲,香名达至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