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时上师堂,再拜辞先生

来时上师堂,再拜辞先生

诗句读音
来时上师堂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一唐
拼音: láishí shàngshītáng
再拜辞先生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zài bàicíxiān shēng

来时上师堂,再拜辞先生释义

【来】〔古文〕徠《廣韻》落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郞才切,賴平聲。至也,還也,及也。《禮·曲禮》禮尚往來。往而不來,非禮也。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又《公羊傳·隱五年》公觀魚於棠,登來之也。《註》登讀爲得,齊人謂求得爲登來。又玄孫之子曰來孫。又麥名。《詩·周頌》貽我來牟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作飴我釐麰。亦作。又呼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祝來瞽令臯舞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洛代切,音賚。撫其至日來。《孟子》放勳曰:勞之來之。又叶鄰奚切,音離。《詩·邶風》莫往莫來,悠悠我思。《素問》恬澹虛無,眞氣從之。精神守內,病安從來。又叶郞

【时上】上。《后汉书·寒朗传》:“臣虽考之无事,恐海内有发其奸者,故未敢时上。”李贤注:“时上,犹即上也。”汉

【师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疏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霜夷切《正韻》申之切,音獅。《爾雅·釋詁》衆也。《釋言》人也。《郭註》謂人衆也。又天子所居曰京師。《詩·大雅》惠此京師。《公羊傳·桓九年》京師者,大衆也。又《說文》二千五百人爲師。《周禮·地官》五旅爲師。《註》二千五百人。《詩·大雅》周王于邁,六師及之。《傳》天子六軍。《疏》春秋之時,雖累萬之衆,皆稱師。詩之六師,謂六軍之師。《易·師卦註》多以軍爲名,次以師爲名,少以旅爲名。師者,舉中之言。又《玉篇》範也。敎人以道者之稱也。《書·泰誓》作之師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出則有師

【堂】〔古文〕坣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郞切,音唐。《說文》殿也。正寢曰堂。《釋名》高顯貌。《演義》當也,謂當正向陽之宇也。《詩·豳風》躋彼公堂。又明堂,王者朝諸侯之宮。《禮·明堂位》明堂也者,明諸侯之尊也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武帝元封元年,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。又堂室。《爾雅·釋宮》古者有堂,自半巳前虛之,謂之堂,半巳後實之,謂之室。又官署。《漢官儀》黃門有畫堂之署,中書省玉堂。《揚雄·解嘲》歷金門,上玉堂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。《唐書·百官志》初三省議事于門下之政事堂,其後裴炎遷于中書省。又

【再拜】1.拜了又拜,表示恭敬。古代的一种礼节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问人於他邦,再拜而送之。”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坐者皆起,再拜。”明李长盛《过史公墓》诗:“途过丞相墓,再拜想仪型。”2.敬词。旧时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。汉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……略陈固陋,谨再拜。”唐韩愈《与华州李尚书书》:“谨奉状不宣,愈再拜。”清姚鼐《复曹云路书》:“鼐再拜云路先生足下。”

【辞】《正韻》詳兹切,音詞。俗辭字。《佩觿集》曰:辭亂从舌,其蕪累有如此者,然循用旣久,今亦不廢。《正字通》俗辭字。《佩觿集》辭、亂从舌,其蕪累有如此者。乱。(辭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似兹切《集韻》詳兹切,音詞。辭說也。《易·乾卦》修辭立其誠。《書·畢命》辭尚體要。又《說文》訟辭也。《周禮·秋官·小司》以五聲聽其獄訟,一曰辭聽。《書·呂》明淸于單辭,罔不中聽獄之兩辭。《疏》單辭謂一人獨言也,兩辭謂兩人競理也。又與辤同。《正韻》卻不受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稽首固辭。《中庸》爵祿可辭也。又謝也。《前漢·韓王信傳》溫顏遜辭。

【先生】子,犹言头生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诞弥厥月,先生如达。”朱熹集传:“先生,首生也。”2.父兄。《仪礼·有司》:“其先生之脀,折胁一。”郑玄注:“先生,长兄弟。”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有酒食,先生饌。”何晏集解引马融曰:“先生,谓父兄。”3.年长有学问的人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宋牼将之楚,孟子遇於石丘,曰:‘先生将何之?’”赵岐注:“学士年长者,故谓之先生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孟尝君讌坐,谓三先生曰:‘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闕者。’”姚宏注:“先生,长老,先己以生者也。”宋叶适《宋故孟夫人墓志铭》:“精义择语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