赖有瀛洲仙子,//能应尝为国子录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//能应尝为国子录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néng|nài1|42wèi guózǐlù |
赖有瀛洲仙子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4yǒu|yòuyíng zhōuxiān zǐ |
赖有瀛洲仙子,//能应尝为国子录释义
【能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奴登切,音儜。《說文》熊屬,足似鹿。能獸堅中,故稱。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。《徐曰》堅中,骨節實也。又《廣韻》善也。《增韻》勝任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又《正字通》順習也。《詩·大雅》柔遠能邇。又《廣韻》奴來切《正韻》囊來切,音。三足龞。《爾雅·釋魚》龞三足,能。《註》山海經,從山多三足龞,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。又與台通。三能,星名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魁下六星,兩兩相比,名曰三能。《註》作三台。又《正字通》乃帶切,音柰。姓也。唐能延壽,能元皓,宋能迪。又與耐通。《前
【应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陵切,音膺。《說文》當也。从心聲。《徐曰》,鷹字也。本作,今作應。又料度辭也。《唐詩》應須,祇應,皆是也。又《周語》其叔父實應且憎。《註》猶受也。又國名。《括地志》故應城,因應山爲名,在汝州葉縣。又姓。出南頓,本周武王後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邗晉應韓,武之穆也。漢有應曜,與四皓偕隱,曜獨不出,八代孫應劭,集解漢書。又通作膺。《書·武成》誕膺天命。《註》當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證切,音譍。《集韻》答也。《廣韻》物相應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氣感應以相與。又樂名。
【尝】《唐韻》市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辰羊切,音常。《說文》口味之也。从旨,尙聲。《詩·小雅》嘗其旨否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百鬼迪嘗。《註》師古曰:嘗謂歆饗也。又《廣韻》試也。《戰國策》疑則少嘗之。《史記·越世家》請試嘗之。又《張耳餘傳》先嘗秦軍。又《廣韻》曾也。《論語》嘗從事於斯矣。又《玉篇》祭也。《爾雅·釋天》秋祭曰嘗。《註》嘗新穀。《詩·小雅》禴祠烝嘗。又《廣韻》姓也。《風俗通》孟嘗君之後。《玉篇》同甞。《集韻》或作。
【为国】治国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能以礼让为国乎?”邢昺疏:“为,犹治也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善为国者,内固其威,而外重其权。”《管子·国蓄》:“凡将为国,不通於轻重,不可为笼以守民。”清姚康《<嵞山集>序》:“顾楚之为国,唐之为天下,当其时皆何如?”
【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
【录】《唐韻》力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龍玉切,音六。《說文》金色也。又《玉篇》貝文也。又《說文》借鈔寫字也。《正字通》謄寫曰錄。又《集韻》一曰采也。《公羊傳·成九年》錄伯姬也。《註》取也。又《集韻》記也。《公羊傳·隱十年》春秋錄內而略外。《禮·檀弓》愛之,斯錄之矣。又《增韻》齒也,總也。《前漢·于定國傳》萬方之事,大錄于君。《註》大錄,總錄也。又錄事,官名。《職官要錄》總錄衆事。又內錄,錄尚書事也。《晉書·桓溫傳》固讓內錄。又籍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職幣》皆辨其物,而奠其錄。《註》定其錄籍。又《正字通》書篇名。梁阮孝
【赖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落蓋切,音癩。《說文》贏也。《類篇》一曰恃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萬世永賴。《疏》萬代常所恃賴。又《史記·高祖紀》大人常以臣無賴。《註》晉灼曰:賴,利也。無利於家也。或曰江淮之閒謂小兒多詐狡猾爲無賴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予賴,讎也。南楚之外曰賴,秦晉曰讎。《註》賴,亦惡名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交阯太守賴先。《玉海》賴氏,國名。漢有校尉賴丹。又《韻補》叶力制切。《班固·答賓戲》福不盈眥,禍溢于世,凶人且以自悔,况吉士而是賴。○按《說文》从貝剌聲。俗作頼。非。
【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【瀛洲】。1.传说中的仙山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渤海之东,不知几亿万里……其中有五山焉,一曰岱舆,二曰员嶠,三曰方壶,四曰瀛洲,五曰蓬莱……所居之人,皆仙圣之种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齐人徐市等上书,言海中有三神山,名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僊人居之。”唐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。”明无名氏《鸣凤记·邹林游学》:“瀛洲同泛济川船,伊吾共仗屠龙剑。”2.借指日本。章炳麟《狱中赠邹容》诗:“邹容吾小弟,被髮下瀛洲。”鲁迅《集外集·<题三义塔>诗》:“偶值大心离火宅,终遗高塔念瀛洲。”3.唐太宗
【仙子】1.仙人。常用以借称道士。唐孟浩然《游精思观题观主山房》诗:“方知仙子宅,未有世人寻。”唐皎然《买药歌送杨山人》:“扬州喧喧卖药市,浮俗无由识仙子。”2.仙女。唐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楼阁玲瓏五云起,其中绰约多仙子。”宋无名氏《满江红·寿命妇》词:“果是月宫仙子降,诞生乐国人如玉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百回:“曾见一人,説是黛玉生不同人,死不同鬼,必是那里的仙子临凡。”3.比喻容颜姣好的女子。前蜀韦庄《春陌》诗之一:“满街芳草卓香车,仙子门前白日斜。”五代阎选《临江仙》词:“物华空有旧池塘,不逢仙子,何处梦襄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