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琅环佩三千,一楼玉立中端委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一楼玉立中端委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yīlóuyùlì1|4duān wěi |
琅琅环佩三千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láng lánghuán pèisān qiān |
琅琅环佩三千,一楼玉立中端委释义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【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魚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虞欲切,音獄。《說文》石之美者。玉有五德,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。理自外,可以知中,義之方也。其聲舒楊,專以遠聞,智之方也。不撓而折,勇之方也。銳廉而不技,絜之方也。《五音集韻》烈火燒之不熱者,眞玉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玉鉉。《疏》正義曰:玉者,堅剛而有潤者也。又《說卦》乾爲玉爲金。《疏》爲玉爲金,取其剛之淸明也。《詩·大雅》金玉其相。《禮·聘義》君子比德於玉焉。溫潤而澤,仁也。縝密以栗,知也。廉而不劌,義也。垂之如隊,禮也。叩之其聲淸越以長,其終詘然,樂也。瑕不掩瑜
【立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力入切,音力。《說文》立,住也。《釋名》立,林也。如林木森然,各駐其所也。《廣韻》立,行立。《禮·曲禮》立必正方。又成也。《禮·冠義》而後禮義立。又堅也。《易·大過》君子以獨立不懼。《論語》三十而立。又樹立也。《易·說卦傳》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。《書·伊訓》立愛惟親,立敬惟長。《左傳·襄二十四年》穆叔曰: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其次立言。又置也,建也。《書·牧誓》立爾矛。《周禮·天官》建其牧,立其監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師服曰:天子建國,諸侯立家
【中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陟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陟隆切,音忠。《書·大禹謨》允執厥中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五禮防民僞,而敎之中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劉子曰: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又《左傳·文元年》舉正於中,民則不惑。《註》舉中氣也。又司中,星名。在太微垣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春爲陽中,萬物以生。秋爲隂中,萬物以成。又中央,四方之中也。《書·召誥》王來紹上帝,自服于土中。《註》洛爲天地之中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宅中圓大。又正也。《禮·儒行》儒有衣冠中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刺
【端委】1.古代礼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吾与子弁冕端委,以治民临诸侯。”杜预注:“端委,礼衣。”孔颖达疏引服虔曰:“礼衣端正无杀,故曰端;文德之衣尚褒长,故曰委。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品藻》:“明帝问谢鯤:‘君自谓何如庾亮?’答曰:‘端委庙堂,使百僚準则,则臣不如亮;一丘一壑,自谓过之。’”2.始末;底细。明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一》:“西行见峰顶洞门西坠处,危峡孤悬,下有长垣环之,仰眺不得端委,则藩府别圃也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蕙芳》:“媪益疑,具言端委。”
【琅琅】词。形容清朗、响亮的声音。汉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:“礧石相击,琅琅礚礚。”唐韩愈《祭柳子厚文》:“嗟嗟子厚,今也则亡。临絶之音,一何琅琅。”宋苏舜钦《秀州通越门外》诗:“密树重萝覆水光,珍禽无数语琅琅。”明高启《送高二文学游钱塘》诗:“读书闭阁人罕识,明月夜照声琅琅。”赵光荣《里湖纪游》诗:“天风一以吹,戛玉音琅琅。”2.形容人品坚贞,高洁。《文选·潘岳<马汧督诔>》:“慨慨马生,琅琅高致,发愤囹圄,没而犹眡。”李善注:“《广雅》曰:‘琅琅,坚也。’”晋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琅琅先生,雅杖名节,虽遇尘雾,
【环佩】“环珮”。1.古人所系的佩玉。后多指女子所佩的玉饰。《礼记·经解》:“行步则有环佩之声,升车则有鸞和之音。”郑玄注:“环佩,佩环、佩玉也。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夫人自帷中再拜,环珮玉声璆然。”唐韩愈《华山女》诗:“抽釵脱釧解环佩,堆金叠玉光青荧。”《花月痕》第五二回:“万点秋光上画屏,隔花环佩响东丁。”苏曼殊《吴门依易生韵》:“月华如水浸瑶阶,环珮声声犹梦怀。”2.借指美女。三国魏阮籍《咏怀》之四:“二妃游江滨,逍遥顺风翔。交甫怀环珮,婉孌有芬芳。”唐杜甫《咏怀古迹》之三:“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珮空归月夜
【三千】1.《书·吕刑》:“墨罚之属千,劓罚之属千,剕罚之属五百,宫罚之属三百,大辟之罚二百。五刑之属三千。”后因以“三千”指古代所有的刑罚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群传》:“夫三千之属,虽未可悉復,若斯数者,时之所患,宜先施用。”《晋书·谢尚传》:“夫无后之罪,三千所不过。”《南史·孔琳之传》:“若三千行於叔世,必有踊贵之尤,此五帝不相循法,肉刑不可悉復者也。”2.泛言数目之多。三国魏陈琳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长城何连连,连连三千里。”唐李白《秋浦歌》之十五:“白髮三千丈,缘愁似箇长。”3.指三千大千世界。南朝宋谢灵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