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来官爵浑无味,閒里杯盘却有情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閒里杯盘却有情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lǐbēi pánquèyǒu|yòuqíng |
老来官爵浑无味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lǎo láiguān juéhúnwú wèi |
老来官爵浑无味,閒里杯盘却有情释义
【里】《廣韻》良已切《集韻》兩耳切《正韻》良以切,音裏。《爾雅·釋言》里,邑也。《詩·鄭風》將仲子兮,無踰我里。《傳》里,居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五家爲鄰,五鄰爲里。《前漢·法志》在壄曰廬,在邑曰里。《風俗通》五家爲軌,十軌爲里。里者,止也,五十家共居止也。又《正韻》路程,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。又憂也。《詩·大雅》瞻卬昊天,云如何里。《箋》里,憂也。又姓。《左傳·昭十七年》鄭之未災也,里析告子產。《註》里析,鄭大夫。又百里、相里,複姓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子臧得罪而出,誘子華而殺之南里。《註》南里,鄭地。
【杯盘】“杯柈”。杯与盘。亦借指酒肴。唐刘禹锡《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》:“洛城无事足杯盘,风雪相和岁欲阑。”宋吴可《藏海诗话》:“草草杯柈供笑语,昏昏灯火话平生。”《醒世恒言·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丫鬟收拾了杯盘之类,抹了桌子。”周咏《秋怀》诗之八:“何堪湘浦伤离鵠,忍对杯盘数落花。”汉
【却】《唐韻》俗卻字。(卻)《唐韻》去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乞約切,羌入聲。《說文》節欲也。从卩,谷聲。《增韻》止也,不受也。《孟子》卻之爲不恭。又《廣韻》退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引卻愼夫人坐。《註》蘇林曰:卻謂而退之也。又《儀禮·士昏禮》啓會,卻于敦南。《疏》卻,仰也,謂仰於地。《韻會》俗作却。又訛作。
【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【情】〔古文〕啨《唐韻》疾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慈盈切,音晴。性之動也。从心靑聲。《董仲舒曰》人欲之謂情。《詩序》六情靜于中,百物盪于外。《白虎通》喜,怒,哀,樂,愛,惡,謂六情。《禮·禮運》何謂人情。喜,怒,哀,懼,愛,惡,欲。七者弗學而能。又情,實也。《論語》上好信,則民莫敢不用情。又叶慈良切,音牆。《韓愈·贈張籍詩》閉門讀書史,淸風戸凉。日念子來游,子豈知我情。 《朱子曰》古人制字,先制得心字,性與情皆从心。性卽心之理,情卽心之用。
【老来】。唐杜甫《哭韦大夫之晋》诗:“童孺交游尽,喧卑俗事牵。老来多涕泪,情在强诗篇。”宋陆游《孤坐无聊每思江湖之适》诗:“老来閲尽荣枯事,万变惟应一笑酬。”明刘昺《忆秦娥》词:“少年离别,老来依旧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回:“若不早为筹画,到了那展转不开的时候,还是请公公重作出山之计,再去奔走来养活你我呢?还是请婆婆摒挡薪水,受老来的艰窘呢?”
【官爵】1.官职和爵位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官爵不审,则姦吏胜。”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驃骑,輒得官爵。”宋苏轼《读<开元天宝遗事>》诗之二:“三郎官爵如泥土,争唱弘农得宝歌。”清戴名世《孑遗录》:“但吾众且十万餘,置之何地,而主之何人,餉从何出,而以何等官爵待吾也。”2.指给予官爵。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和熹邓皇后》:“帝每欲官爵邓氏,后輒哀请谦让。”
【浑】《唐韻》戸昆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昆切,音魂。《說文》混流聲。《枚乗·七發》沌沌渾渾。《註》渾渾,波相隨貌。又洿下貌。又濁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渾兮其若濁。又大也。《班固·幽通賦》渾元運物。又肧渾,言如肧胎之渾然也。《郭璞·江賦》類肧渾之未凝。又齊同也。《孫綽·天台賦》渾萬象以冥觀。又《集韻》戸袞切,音溷。豐流也。一曰雜流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賢不肖渾淆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渾,盛也。《註》們渾,肥滿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渾,墜也。《註》水落貌。又姓。《左傳》鄭大夫渾罕。又古本切,音袞。與滾同。大水流貌。《荀子
【无味】1.谓平淡无奇,不含深致。《老子》:“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。”河上公注:“言极平常也。”唐韩愈《送穷文》:“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、语言无味者,皆子之志也。”洪深《少奶奶的扇子》第三幕:“你这样一个老实人,改邪归正了,那真成了面目可憎,语言无味的老东西了。”2.没有滋味;没有兴味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无味而五味形焉。”清纳兰性德《如梦令》词:“还睡还睡,解道醒来无味。”茅盾《子夜》十七:“我就是百事无味,心神不安。”3.没有气味。三国魏嵇康《乐论》:“乾坤易简,雅乐不烦,道德平淡,故无声无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