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马虺隤不服骖,累然病起泛溪南

老马虺隤不服骖,累然病起泛溪南

诗句读音
老马虺隤不服骖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lǎomǎhuī tuíbù fúcān
累然病起泛溪南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二覃
拼音: lèi ránbìngqǐfàn1nán|nā

老马虺隤不服骖,累然病起泛溪南释义

【老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盧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皓切,音栳。《說文》考也。七十曰老。从人毛匕,言須髮變白也。《禮·曲禮》七十曰老而傳。《公羊傳·宣十一年》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。《註》六十稱耋,七十稱老。又《詩·鄭風》與子偕老。《疏》沒身不衰也。《禮·祭義》貴老。爲其近于親也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鄕老註》老,尊稱也。又《儀禮·聘禮》授老幣。《註》老賔之臣。《疏》大夫家臣稱老。又《禮·曲禮》國君不名卿老。《註》卿老亦卿也。又《禮·王制》天子之老。《註》老謂上公。又《禮·禮運》三老在學。《註》乞言,則受之三老。《左傳

【马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莫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下切,麻上聲。《說文》怒也,武也。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。《玉篇》黃帝臣相乗馬。馬,武獸也,怒也。《正韻》乗畜。生於午,稟火氣。火不能生木,故馬有肝無膽。膽,木之精氣也。木臓不足,故食其肝者死。《易·說卦傳》乾爲馬。《疏》乾象天,天行健,故爲馬。《春秋·說題辭》地精爲馬。《春秋·考异記》地生月精爲馬。月數十二,故馬十二月而生。《周禮·夏官·馬質》掌質馬,馬量三物,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,皆有物賈。又《校人》掌王馬,辨六馬之屬。凡大祭祀,朝觐,會同,毛馬而頒之。

【虺隤】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崔嵬,我马虺隤。”毛传:“虺隤,病也。”宋王安石《与天骘宿清凉寺》诗:“故人不惜马虺隤,许我年年一度来。”明张居正《再乞休致疏》:“以致心血耗损,筋力虺隤,外若勉强支持,中实衰惫已甚。”叶叶《曼殊行矣作一律送之兼示燕谋》:“西去江头诸故旧,为言我马已虺隤。”参阅清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毛诗上》“我马玄黄”、闻一多《古典新义·诗经通义》。

【不服】1.不从事,不经营。《书·盘庚上》:“不昬作劳,不服田亩,越其罔有黍稷。”蔡沉集传:“不事田亩,安有黍稷之可望乎?”2.不佩带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薋菉葹以盈室兮,判独离而不服。”谓屈原独佩兰蕙,而不佩带薋菉葹等恶草。3.不臣服;不顺服。《书·立政》:“至于海表,罔有不服。”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:“负固不服,则侵之。”贾公彦疏:“谓倚恃险固,不服事大国。”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项羽遂西,屠烧咸阳秦宫室,所过无不残破。秦人大失望,然恐,不敢不服耳。”4.不甘心;不承认。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“白起之迁,其

【骖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倉含切,音參。《玉篇》驂馬。《說文》駕三馬也。又車中兩馬曰服,兩馬驂其外小退曰驂。《詩·秦風》騧驪是驂。《儀禮·覲禮》使者降以左驂出。《註》騑馬曰驂。又驂乗。《左傳·文十八年》齊懿公納閻職之妻,而使職驂乗。《史記·漢文帝紀》代王令宋昌驂乗。《註》乗車之法,尊者居左,御者居中,又一人處車右,以備傾側,取三人爲名義也。又《爾雅·釋宮》七達謂之劇驂。《註》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,今北海劇縣有此道。又《集韻》七紺切,音慘。騑也。

【累然】貌。《大戴礼记·文王官人》:“惧色薄然以下,忧悲之色纍然而静。”唐韩愈《唐故相权公墓碑》:“既葬,其子监察御史璩,纍然服丧来有请,乃作铭文。”明方孝孺《赠四明邵真斋序》:“今年春,余患痎疟,踰百日不止,肌体瘠惫,形容纍然。”2.失意不得志貌。《孔子家语·困誓》:“纍然如丧家之狗。”宋叶适《祭韩子师尚书文》:“每纍然以折节,俄耸焉而擢干。”元揭傒斯《二贞》诗:“婉婉桃李花,春鸟何翩翩;万物各知时,姑妇独纍然。”3.不以罪死;无辜。《后汉书·公孙瓒传》:“绍为勃海,当攻董卓,而默选戎马,不告父兄,至使太傅一门

【病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皮命切,音寎。《說文》疾加也。《玉篇》疾甚也。《釋名》病,也。與正氣在膚體中也。又《廣韻》憂也。《禮·樂記》病不得其眾也。《注》病,猶憂也。以不得眾心為憂。又苦也。《書·呂》人極于病。《傳》欲使惡人極于病苦,莫敢犯者。《左傳·襄二十四年》范宣子為政,諸侯之幣重,鄭人病之。又恨也。《左傳·文十八年》閻職曰:與刖其父,而弗能病者,何如。《註》言不以父刖為病恨。又困也。《禮·表記》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。《註》病謂罪咎之。《疏》謂不以已之所能使他人必能。若他人不能,則為困病。又辱也。《禮·

【泛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孚梵切,音汎。《說文》浮也。一曰流也。通作汎。《前漢·郊祀歌》泛泛滇滇從高斿。又《集韻》方勇切,音捧。覆也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泛駕之馬。《註》本作覂,後通用。又《廣韻》房法切《韻會》扶法切,音乏。泛,聲微小貌。

【溪】《廣韻》苦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奚切。與谿同。《說文》山瀆無所通者。又水註川曰谿。 《廣韻》或作磎。

【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那含切,音男。《說文》草木至南方,有枝任也。《徐曰》南方主化育,故曰主枝任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太陽者,南方。南,任也。陽氣任養物,於時爲夏。《白虎通》八月之律,謂之南呂何。南者,任也。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。又樂名。《詩·小雅》以雅以南。《韻會》南亦雅樂名,猶九夏也,南夏皆文明之方,故名南。周南召南,亦樂名。又姓。《韻會》魯大夫南遺。《宋書·律志》班左並馳,董南齊轡。又雙南,金也。《范仲淹金在鎔賦》英華旣發,雙南之價彌高。鼓鑄未停,百鍊之功可待。又《翻譯名義》合掌作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