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府贱工无以祝,原将金鉴代珠囊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原将金鉴代珠囊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yuánjiāng|jiàngjīn jiàndàizhū náng |
乐府贱工无以祝 | 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:去四十九宥 拼音: yuè fǔjiàn gōngwú yǐzhù |
乐府贱工无以祝,原将金鉴代珠囊释义
【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愚袁切,音元。《說文》高平曰原,人所登。《爾雅·釋地》大野曰平,廣平曰原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。《禮·月令》孟夏,令野虞出行田原,爲天子勞農。又《前漢·食貨志》農漁商賈四者,衣食之原。《董仲舒傳》道之大,原出於天。《司馬相如傳》爾陿游原。《註》孟康曰:原,本也。又《爾雅·釋言》原,再也。《疏》重再也。《易·比卦》原筮元永貞。《朱傳》必再筮,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命膳宰曰:末有原。《註》末,勿也。謂所食之餘,不可再進也。《前漢·禮樂
【将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卽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資良切,音漿。《說文》本將帥字。一曰有漸之辭。《蘇林曰》將,甫始之辭。《易·繫辭》是以君子將有爲也,將有行也。又《公羊傳·莊三十二年》君親無將,將而誅焉。《師古註》將有其意也。又抑然之辭。《楚辭·卜居》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,將遊大人以成名乎。又且也。《詩·小雅》將安將樂。又《廣韻》養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不遑將父。又助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補過將美。又送也。《詩·召南》百兩將之。《邶風》之子于歸,遠于將之。又大也。《詩·小雅》亦孔之將。《商頌》我受命溥將。又承也,奉
【金鉴】见“金鑑”。亦作“金鉴”。1.《新唐书·张九龄传》:“﹝玄宗﹞千秋节,公、王并献宝鑑,九龄上事鑑十章,号《千秋金鑑录》,以伸讽諭。”后以“金鑑”指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。宋陆游《丞相率文武百僚请建重明节表》:“周行抃蹈,各陈金鉴之书。”清钱谦益《天启元年浙江乡试程录·第一问》:“其在今日,所以进金鑑而箴丹扆者,亦必有道矣。”2.指明察的帝王。宋范仲淹《谢许守旧官表》:“金鑑临御,多士骏奔。”3.指帝王之明察。宋范仲淹《四民诗·士》:“黜陟金鑑下,昭昭媸与妍。”4.比喻月亮。宋梅尧臣《晚过天汉桥堤上行》诗
【代】《唐韻》徒耐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待戴切《正韻》度耐切,音岱。更也,替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天工人其代之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許由曰: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俎而代之。又世也。《家語》古之王者,易代攺號,取法五行。又不還曰代。又國名。趙之先有代國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代郡亳丘有五原關。《應劭曰》古代國。又州名。漢代郡屬幽州,魏攺爲州。又姓。周代舉,明代賢。又《方書》脈有代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齊侍御史成病頭痛。脈法曰:代則絡脈有過,其代絕而脈賁者,病得之酒且內。王叔和曰:來數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者名代。又叶徒帝切,音地。
【珠囊】星的躔度。《尚书考灵曜》:“天失日月,遗其珠囊。”郑玄注:“珠,谓五星也。遗其囊者,盈缩失度也。”隋薛道衡《老氏碑》:“三浓应铜爵之鸣,五纬叶珠囊之度。”2.指五星。清王晫《今世说·文学》:“顾景范著《方舆纪要》成,孙宇台谓其书若长河亙天,珠囊照地。”3.珠饰之囊。《旧唐书·玄宗纪上》:“上御花萼楼,以千秋节百官献贺,赐四品已上金镜、珠囊、縑綵。”唐张说《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》:“珠囊含瑞露,金镜抱仙轮。”4.即珠蕾。元马祖常《赋王叔能宅芍药》诗:“并蒂当阶盘綬带,金苞向日剖珠囊。”参见“珠蕾”。
【乐府】1.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。起于汉代。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。武帝时定郊祀礼,始立乐府,掌管宫廷、巡行、祭祀所用的音乐,兼采民歌配以乐曲,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。乐府之名始此。参阅《汉书·礼乐志》。2.诗体名。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,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,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。宋郭茂倩蒐辑汉魏以迄唐、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,总成一书,题作《乐府诗集》。宋以后的词、散曲、剧曲、因配乐,有时也称乐府。
【贱工】不高明的工匠。亦用为对工匠的贬称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,终日而不获一禽。嬖奚反命曰:‘天下之贱工也。’”赵岐注:“谓王良鄙贱之工师也。”宋苏轼《东坡志林·梁工说》:“居士曰‘朽墙画墁,天下之贱工,而莫不有师’。”明庄元臣《叔苴子内篇》卷三:“春秋时,伶人贱工皆通於制作之意。”2.低贱的工作。梁启超《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》第二章:“古代各国,皆行奴隶制度,生产之业,视为贱工故。”
【无以】1.不采用。《诗·邶风·谷风》:“采葑采菲,无以下体?”郑玄笺:“此二菜者,蔓菁与葍之类也,皆上下可食。然而其根有美时,有恶时,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。喻夫妇以礼义合,颜色相亲,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。”唐无名氏《灌畦暇语》:“老圃曰:‘尧舜之事,不可以不察也。无以则有如秦之二世矣乎。’”2.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;无从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,恐天下畔周,无以告我先王太王、王季、文王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李亦学问,但不测彼之深浅,乍闻无以覈究。”唐柳宗元《答元饶
【祝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之六切,音粥。贊主人饗神者。《說文》祝,祭主贊詞者,从人口,从示。一曰从兌省。易曰:兌爲口,爲巫。《徐曰》按易,兌,悅也,巫所以悅神也。《詩·小雅》工祝致告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祝掌六視之辭。又屬也。《詩·鄘風》素絲祝之。《箋》祝,當作屬。屬,著也。《毛傳》訓織也。又祝融,神名。《虞翻曰》祝,大。融,明也。《韋昭曰》祝,始也。又斷也。《公羊傳·哀十四年》子路死,子曰噫:天祝予。《穀梁傳·哀十三年》祝髮文身。又丁寧也,請求之辭。又國名。《禮·樂記》封帝堯之後於祝。又姓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