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镳小憩定林庵,祗欠携壶太子岩

联镳小憩定林庵,祗欠携壶太子岩

诗句读音
联镳小憩定林庵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二覃
拼音: lián biāoxiǎo qìdìnglínān
祗欠携壶太子岩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七銜
拼音: zhīqiànxiéhútàizǐyán

联镳小憩定林庵,祗欠携壶太子岩释义

【联镳】1.犹联鞭。唐权德舆《酬崔千牛四郎早秋见寄》诗:“联鑣长安道,接武承明宫。”宋文天祥《指南录·出真州》诗:“早约戎装去看城,联鑣壕上嘆风尘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八:“三人联鑣按轡而行。”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·蟠桃宫》:“岁之三月朔至初三日,都人治酌呼从,联鑣飞鞚,游览於此。”2.喻相等或同进。《北史·甄琛传》:“观其状也,则周孔联鑣,伊颜接衽。”宋岳珂《桯史·富翁五贼》:“名亦在鼎甲,联鑣入团司。”清沉德潜《<古诗源>例言》:“后此越石、景纯,联鑣接軫。”康有为《大同书》戊部第四章:“且日本人以矮特闻,

【小憩】亦作“小憇”。短暂休息。宋沉括《梦溪笔谈·权智》:“远行之人,若小憩,则足痹不能立,人气亦阑。”清王士禛《娑罗坪》诗:“小憩娑罗坪,手扶娑罗树。”清李静山《增补都门杂咏·十刹海》:“柳塘莲浦路迢迢,小憩浑然溽暑消。”《花城》1981年第5期:“我想靠着马背小憇一会,我实在太疲劳了。”

【定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徑切,庭去聲。《說文》安也。《增韻》靜也,正也,凝也,決也。《易·說卦》天地定位。《書·堯典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。《禹貢》震澤底定。又《禮·王制》論進士之賢者,以告於王,而定其論。《註》謂各署其所長也。又止也。《書·洛誥》公定,予往已。《註》成王欲周公止洛,自歸往宗周也。又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羹定。《註》定猶熟也。《疏》熟卽止,故以定言之。又《諡法》純行不差,安民法古,曰定。又州名。漢中山郡,唐改定州,以安定天下爲名。又丘名。《爾雅·釋丘》左澤曰定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

【林】《唐韻》力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犂針切《正韻》犂沈切,音臨。《說文》平土有叢木曰林。徐曰:叢木,故从二木。平土,故二木齊。《詩·小雅》依彼平林。又野外謂之林。《詩·周南》施于中林。又山木曰林。《穀梁傳·僖十四年》林屬于山爲麓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林衡註》竹木曰林,水衡曰衡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林,君也。又盛貌。《詩·小雅》有壬有林。又林鐘,律名。《禮·月令》季夏之月律中林鐘。《周禮》作函鐘。又羽林,星名。應劭曰:天有羽林,大將軍之星也。林喩若林木,羽翼,鷙擊之意,故以名武官。《前漢·宣帝紀》取從軍死事者之子,養爲羽

【庵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烏含切,音諳。《玉篇》舍也,也。《廣韻》小草舍也。《集韻》圜屋爲庵。又《集韻》或作菴。《後漢·皇甫規傳》親入菴廬巡視。《通典》周武帝攻高齊,兵去之後,齊人謂栢菴爲帳幙,不疑兵退,是則結草木爲廬,皆曰菴。又《廣韻》烏合切《集韻》遏合切,諳入聲。《廣韻》低也。又《集韻》豕屋。

【祗】〔古文〕祬《廣韻》旨夷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烝夷切《正韻》旨而切,音脂。《爾雅·釋詁》敬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祗承于帝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以樂德敎國子,中和祗庸孝友。 《正譌》从示,氐聲。見神示則敬。會意。《正字通》與祇通。郝敬曰:祗从氏下一,韻書別出,其實同。

【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去劒切,謙去聲。《說文》作欠,張口气悟也。象氣从儿上出形。《徐曰》人欠去也,悟解也。氣壅滯,欠去而解也。《韓愈·讀東方朔雜事詩》噫欠爲飄風。又欠伸,疲乏之貌。人氣乏則欠,體疲則伸。《禮·曲禮》侍坐于君子,君子欠伸,侍坐者請出。亦作欠申。《前漢·翼奉傳》體病則欠申動於貌。又不足也。《韓愈·贈張籍詩》今者誠自幸,所懷無一欠。又水名,在汝南。《水經注》沙水東分爲二水,一水東注,卽注水也。俗謂之欠水。欠字作彡下儿。漢典考證:〔《前漢·翼奉傳》體病則欠伸動於貌。〕 謹照原文伸

【携】俗攜字。(攜)《唐韻》戸圭切《集韻》懸圭切,音畦。《說文》提也。《六書故》縣持也。《書·立政》左右攜僕。《註》攜持僕御之人。《詩·大雅》如取如攜。《疏》物在地上,手舉攜之。《禮·曲禮》長者與之提攜,則兩手奉長者之手。《註》提攜,謂牽將行。又離也。《左傳·僖七年》招攜以禮。《周語》節度不攜。又連也。《前漢·天文志》杓攜龍角。《註》杓,斗柄也。又姓。見《姓苑》。或省作。俗作携擕,非。

【壶】同壷,與壼別。

【太】《集韻》他蓋切,音汰。與大泰同。《說文》滑也。一曰大也,通也。○按經史太字俱作大。如大極、大初、大素、大室、大、大廟、大學及官名大師、大宰之類。又作泰,如泰卦、泰壇、泰誓、泰春、泰夏、泰秋、泰冬之類。范氏撰《後漢書》父名泰,避家諱,攺从太。毛氏韻增,經史古太字無點,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,非。《字彙》引之,失考。又姓。文王四友太顚之後。見《統譜》。又叶力至切,音利。《歐陽修·祭龍文》宜安爾居,靜以養智。冬雪春雨,其多已太。又《集韻》他達切,音獺。太末,漢縣名。在會稽西南。 亦作太。

【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

【岩】《正字通》俗嵒字。巖俗省作岩。(巖)《唐韻》五銜切《集韻》魚銜切《韻會》疑銜切《正韻》魚咸切,音嵒。《說文》岸也。从山嚴聲。《增韻》石窟曰巖,深通曰洞。 一曰險也。《左傳·隱元年》制巖邑也。《公羊傳·僖三十三年》殽之嶔巖,文王所避風雨也。又嶃巖,高峻貌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嶄巖嵾嵳。又巖廊,殿廡也。《漢武帝·策賢良制》虞舜之時,遊於巖廊之上。又地名。《書·說命》說築傅巖之野。《傳》傅巖,在虞虢之閒。又《集韻》魚杴切《韻會》疑杴切,音嚴。巖巖,高貌。《詩·魯頌》泰山巖巖,魯邦所詹。又《正字通》本作嚴。亦作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