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丹道士绵绵守,见性禅师了了吟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练丹道士绵绵守 | 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上四十四有 拼音: liàn dāndào shìmián miánshǒu |
见性禅师了了吟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: jiàn|xiànxìngchán shīliǎo liǎoyín |
练丹道士绵绵守,见性禅师了了吟释义
【练丹】炼丹。三国魏嵇康《答<难养生论>》:“故赤斧以练丹頳髮,涓子以朮精久延……若此之类,不可详载也。”参见“炼丹”。
【道士】1.有道之士,道德品质高尚的人。汉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循天之道》:“古之道士有言曰:‘将欲无陵,固守一德。’”汉刘向《新序·节士》:“介子推曰:‘推闻君子之道,謁而得位,道士不居也,争而得财,廉士不受也。’”《后汉书·第五伦传》:“﹝第五伦﹞遂将家属客河东,变名姓,自称王伯齐,载盐往来太原、上党,所过輒为粪除而去,陌上号为道士,亲友故人莫知其处。”2.炼丹服药、修道求仙之士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。君惠好天文讖记。”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二:“青谿千餘仞,中有一道士。云生梁栋间,风出窗
【绵绵】亦作“緜绵”。1.连续不断貌。《诗·王风·葛藟》:“緜緜葛藟,在河之滸。”毛传:“緜緜,长不絶之貌。”唐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緜緜无絶期。”清陈维崧《添字昭君怨》词:“今朝细雨太绵绵,且高眠。”萧军《八月的乡村》一:“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,田野的尽处是一带绵绵无尽的远山。”2.微细;微弱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:“福之萌也緜緜,祸之生也分分,福祸之始萌微,故民嫚之。”王念孙《读书杂志·淮南子》:“分分当为介介,字之误也。介介,微也;緜緜介介,皆微也,故曰福祸之始萌微。”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
【守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書九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始九切,音首。《說文》守,守官也。从宀,官府也。从寸,法度也。《玉篇》收也,視也,護也。《易·繫辭》何以守位,曰仁。《周禮·天官》獸人職時田則守罟。《註》防獸觸攫也。又《廣韻》主守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:山林之木,衡鹿守之。澤之萑蒲,舟鮫守之。藪之薪蒸,虞守之。海之鹽蜃,祈望守之。衡鹿等皆官名。又《增韻》攻守也。《易·坎卦》王公設險,以守其國。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阻三面而守。又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舒救切,音獸。《增韻》守之也,所守也,爲
【见】《唐韻》《廣韻》古甸切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經電切,堅去聲。《說文》視也。从目从儿。《易·乾卦》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《疏》德被天下,爲萬物所瞻覩。《書·立政》灼見三有俊心。《禮·王制》問百年者就見之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,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,秋見曰覲,冬見曰遇,時見曰會,殷見曰同。《註》此六禮者,以諸侯見王爲義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舜擇吉月日,見四嶽、諸牧、班瑞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未得省見。《註》言不爲所拔識也。又《通鑑》漢武帝元光五年,張湯、趙禹定律令,務在深文,作見知法。詳矢部知字註
【性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息正切,音姓。《中庸》天命之謂性。《註》性是賦命自然。《孝經·說曰》性者,生之質也。若木性則仁,金性則義,火性則禮,水性則知,土性則信。又《通論》性者,生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會之法,辨五地之物生。杜子春讀生爲性。《賈疏》性亦訓生,義旣不殊,故後鄭不破之也。又《貉隸註》不生乳。劉音色敬切。又無爲而安行,曰性之。《孟子》堯舜性之也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新佞切,音胜。心悸也。 《淳曰》性字从生从心,是人生來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。漢典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會之法,辨
【禅师】和尚之尊称。《善住意天子所问经》卷下:“天子问文殊师利言‘禪师者,何等比丘得言禪师?’文殊师利答言天子‘此禪师者,於一切法,一行思量,所谓不生,若如是知,得言禪师。’”即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者曰禅师。又南朝陈宣帝称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,唐中宗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,皆寓非常尊崇之意。后用为对一般和尚的尊称。唐李范《江寺闲书》诗:“钓叟无机沙鸟睡,禪师入定白牛閒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郊遇》:“禪师既然不罪,我要个上头光。”
【了了】1.聪慧;通晓事理。晋袁宏《后汉纪·献帝纪》:“小时了了者,至大亦未能奇也。”《宋书·恩倖传·戴法兴》:“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於尚书中觅了了令史,得法兴等五人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五:“小时了了大时佳,五岁孩童已足夸。”清唐孙华《忆颐儿时就婚外家》诗:“了了自小时,长大或恐否。”2.明白;清楚。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二:“有发前汉时冢者,人犹活……问汉时宫中事,説之了了,皆有次序。”唐李白《代美人愁镜》诗:“明明金鹊镜,了了玉臺前。”明陈继儒《珍珠船》卷一:“坐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藏肠胃,久行之,自得分明了了。”巴
【吟】〔古文〕唫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魚音切,音崟。《說文》呻也。《廣韻》歎也。又《增韻》哦也,咏也,鳴也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倚樹而吟。《戰國策》晝吟宵哭。《楚辭·漁父》行吟澤畔。《荀子·不苟篇》盜跖吟口。《註》吟咏長在人口也。《後漢·梁冀傳》口吟舌言。《註》謂語吃不能明了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唐嘉州刺史吟約。又音含。《前漢·郊祀歌》靈安留,吟靑黃。《註》服虔曰:吟音含。○按師古云:服說非也。吟,歌誦也,靑黃,四時之樂也。然服有此音,今存之。又《集韻》牛錦切,音僸。《揚雄·解嘲》蔡澤雖噤吟,而笑唐舉。《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