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将授兵符,直臣调鼎餗
良将授兵符,直臣调鼎餗释义
【直臣】谏诤之臣。《汉书·朱云传》:“御史将云下,云攀殿槛,槛折……及后当治槛,上曰:‘勿易!因而辑之,以旌直臣。’”唐陆贽《冬至大礼大赦制》:“暴乱之后,仍彰烈士之功;忧危之中,方见直臣之节。”宋刘炎《迩言》:“观仙都天柱,犹直臣之气,不挠不折,社稷之佐,拓地擎天。”清唐甄《潜书·抑尊》:“所贵乎直臣者,其上,攻君之过;其次,攻宫闈之过;其下焉者,攻帝族,攻后族,攻宠贵。”典
【调鼎】烹调食物。南朝梁元帝《金楼子·立言上》:“余见宰人叹曰:‘伊尹与易牙同知调鼎,而有贤不肖之殊。’”唐刘禹锡《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》诗:“侍膳曾调鼎,循陔更握兰。”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一》:“《左传》:‘晏子曰:“水火醯醢盐梅,以烹鱼肉。”’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。”明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卷二八:“《农桑通诀》曰:又一种泽蒜,可以香食。吴人调鼎,率多用此。”2.喻任宰相治理国家。语本《韩诗外传》卷七:“伊尹,故有莘氏僮也,负鼎操俎调五味,而立为相,其遇汤也。”唐孟浩然《都下送辛大之鄂》诗:“未逢调鼎用,
【餗】《唐韻》桑谷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蘇谷切《韻會》蘇木切,音速。鼎實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折足,覆公餗。《正義》餗,糝也。八珍之膳,鼎之實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醢人·糝食註》糝食,菜餗蒸。《疏》若今煮菜,謂之蒸萊也。又《集韻》測角切,音促。義同。 《說文》本作。《集韻》亦作。
【良将】能征善战的将领。《孙子·火攻》:“明主慎之,良将警之,此安国全军之道也。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离其君臣之计,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。”宋秦观《高无悔跋尾》:“议者皆以二高料敌有古良将之风,惜乎詔使之不能用也。”
【授】《唐韻》殖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是酉切,受上聲。《說文》予也。《廣韻》付也。又《集韻》承呪切,音壽。義同。《詩·鄭風》還,予授子之粲兮。《禮·曲禮》男女不親授。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沛公殆天授。《前漢·翟方進傳》當大都授時。《註》總集諸生,大講授也。又姓。漢有授異眾。 《集韻》或作。唐武后改作。武后造授字,以爲正,、、譌。
【符】《廣韻》防無切《集韻》馮無切《正韻》逢夫切,音扶。《說文》符,信也。漢制以竹,長六寸,分而相合。《釋名》符,付也。書所敕命于上,付使傳行之也。《玉篇》符,符節也。分爲兩邊,各持一以爲信。《篇海》符者,輔也,所以輔信。又驗也,證也,合也。《六書音義》符之爲言扶也,兩相符合而不差也。《周禮·地官》門關用符節。《註》符節者,如今諸官詔符也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黃帝合符釜山。《註》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。《高祖紀》六年,剖符行封。《孝文紀》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、竹使符。《註》張晏曰:符以代古之圭璋,从易也。師古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