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面苍苍岸,中心瑟瑟流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中心瑟瑟流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下平十八尤 拼音: zhōng xīnsè sèliú |
两面苍苍岸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去二十八翰 拼音: liǎng miàncāngàn |
两面苍苍岸,中心瑟瑟流释义
【中心】1.心中。《诗·王风·黍离》:“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”宋陈亮《酌古论·桑维翰》:“虽能快中心之所欲,而后世之被其患盖有不可胜道者。”清陈梦雷《西郊杂咏》之四:“拥衾不敢寐,中心伤且悼。”2.衷心。《诗·小雅·彤弓》:“我有嘉宾,中心貺之。”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苟中心图民,智虽不及,必将至焉。”《醒世恒言·陈多寿生死夫妻》:“若舍亲家踌蹰之际,全仗三老攛掇一声,説陈某是中心计较,不是虚情。”3.正中央,指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。唐徐夤《题福州天王阁》诗:“三门里面千层阁,万井中心一朵山。”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
【瑟瑟】碧色宝石。《周书·异域传下·波斯》:“﹝波斯国﹞又出白象、师子……马瑙、水晶、瑟瑟。”《新唐书·高仙芝传》:“仙芝为人贪,破石,获瑟瑟十餘斛。”《元史·仁宗纪一》:“帝曰:所寳惟贤,瑟瑟何用焉。”明沈德符《野获编·外国·乌思藏》:“其官章饰,最尚瑟瑟;瑟瑟者,緑珠也。”2.指碧绿色。唐白居易《暮江吟》:“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”前蜀韦庄《乞彩笺歌》:“留得溪头瑟瑟波,泼成纸上猩猩色。”宋陆游《携一尊寻春湖上》诗:“花梢已点猩猩血,水面初生瑟瑟纹。”3.象声词。汉刘桢《赠从弟》诗之二:“亭亭山上松
【流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力求切,音留。《說文》水行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流,覃也。《疏》謂水之流,必相延及。《詩·大雅》如川之流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流,擇也,求也。《詩·周南》左右流之。又下也。《詩·豳風》七月流火。又流漫無節制也。《禮·樂記》樂勝則流。又《書·禹貢》二百里流。《禮·王制》千里之外曰采,曰流。又放也。《書·舜典》流宥五。又視不端諦曰流。《左傳·成六年》鄭伯視流而行速。又走也。《戰國策》楚襄王流淹于城陽。《註》謂走而自匿。又《周禮·冬官·玉人註》鼻勺曰流,凡流皆爲龍口。又《前漢·食
【两面】1.指古代神话中“两面人”的两个面孔,借指两面人。晋郭璞《注<山海经>叙》:“王頎访两面之客,海民获长臂之衣。”南朝梁江淹《遂古篇》:“沃沮肃慎东北边兮,长臂两面乘赤船兮。”2.两个不同的或相对的方向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江水二》:“﹝丹阳城﹞据山跨阜,周八里二百八十步,东北两面悉临絶涧。”如:我军两面夹攻,敌人腹背受敌。3.两边;两侧。唐白居易《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》:“两面苍苍岸,中心瑟瑟流。”4.反复无常。《旧唐书·仆固怀恩传》:“尔等与我儿约为兄弟,今又亲云京,何两面乎?”《资治通鉴·后晋
【苍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七岡切《正韻》千剛切,音倉。《說文》草色也。《易·說卦傳》震爲蒼筤竹。《臨川吳氏註》蒼,深靑色。《詩·王風》悠悠蒼天。《禮·玉藻》大夫佩水蒼玉。《疏》似水之蒼而雜有文。又《博雅》茂也。《書·益稷篇》至于海隅蒼生。《傳》蒼蒼然生草木。又老也。《詩·秦風》蒹葭蒼蒼。《釋文》物老之狀。又《前漢·陳勝傳》蒼頭。《註》士卒靑帛巾。又《綱目集覽》蒼黃,急遽貌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蒼氏。《註》《風俗通》云:八愷,蒼舒之後。又《韻會》采朗切,倉上聲。莽蒼,寒狀。一曰近郊之色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適莽蒼者,三
【岸】《唐韻》五旰切《集韻》魚旰切《韻會》疑旰切《正韻》魚幹切,音犴。《說文》水厓而高者。《爾雅·釋地》望厓洒而高岸。《註》厓峻而水深曰岸。《詩·衞風》淇則有岸。《小雅》高岸爲谷。又階也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襄岸夷塗。《註》襄,高也。岸,殿階也。又魁岸,雄傑也。《前漢·江充傳》爲人魁岸。《註》岸者,有廉稜如崖岸形。《唐書·宦者傳》仇士良以李石稜稜有風岸深忌之。又道岸。《詩·大雅》誕先登于岸。《註》道之極至處也。又露額曰岸。《後漢·馬援傳》帝岸幘見援。又獄名。《詩·小雅》宜岸宜獄。《註》鄕亭之繫曰岸,朝廷曰獄。韓詩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