帘外雨潺潺①,春意阑珊②,罗衾③不耐五更寒

帘外雨潺潺①,春意阑珊②,罗衾③不耐五更寒

诗句读音
帘外雨潺潺①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lián wàiyǔ|yùchán chán
罗衾③不耐五更寒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上平二十五寒
拼音: 2qīnbù nàiwǔgēng|gènghán
春意阑珊②平仄:平 仄 平 平
拼音: chūn yì lán shān

帘外雨潺潺①,春意阑珊②,罗衾③不耐五更寒释义

【帘外】时,负责监试之官员。《宋史·选举志二》:“凡覆试,令宰执出题,不许都司干预,仍日轮臺諫一员,帘外监试。”清翟灏《通俗编·仕进》:“监试等不预考校,谓之帘外,则凡预考校官,时亦当谓之帘内,今称内帘外帘,盖承之也。”参见“帘官”。

【雨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王矩切,音羽。《說文》水从雲下也。一象天,冂象雲,水霝其閒也。《玉篇》雲雨也。《元命包》隂陽和爲雨。《大戴禮》天地之氣和則雨。《釋名》輔也。言輔時生養。《易·乾卦》雲行雨施,品物流行。《書·洪範》八庶徵,曰雨,曰暘。又《爾雅·釋天》暴雨謂之涷,小雨謂之霡霂,久雨謂之淫。陸佃云:疾雨曰驟,徐雨曰零,久雨曰苦,時雨曰澍。又穀雨,二十四氣之一。見《後漢·律曆志》。又《正字通》雨虎,蟲名。遁甲開天圖曰:霍山有雨虎,狀如蠶,長七八寸,在石內,雲雨則出,可炙食。或曰石蠶之類。詳見《本草

【潺潺】1.水流貌。三国魏曹丕《丹霞蔽日行》:“谷水潺潺,木落翩翩。”明王錂《春芜记·宴赏》:“看霏霏山抹微云,更潺潺水遶孤村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十四:“如今呢……过的是水的生活,自在的潺潺流走。”2.流水声。唐孟郊《吊卢殷》诗:“百泉空相吊,日久哀潺潺。”清阮元《小沧浪笔谈》卷二:“游者入门,即闻水声潺潺。”周立波《扫盲志异》:“五月里的一个晚上,大雨才停。涨了水的山溪潺潺地喧闹。”3.形容雨声。唐柳宗元《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》诗:“寒江夜雨声潺潺,晓云遮尽仙人山。”明高启《四月朔日休沐雨中》诗:“送春风雨苦潺潺

【罗】《廣韻》魯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良何切《正韻》朗何切,音蘿。《說文》以絲罟鳥。古者芒氏初作羅。《爾雅·釋器》鳥罟謂之羅。《註》謂羅絡之。《詩·王風》雉離於羅。《周禮·夏官·羅氏》掌羅烏鳥。又《類篇》帛也。《釋名》羅文,疎羅也。《戰國策》下宮糅羅紈,曳綺縠。又《廣雅》羅,列也。《楚辭·九歌》羅生兮堂下。《註》羅列而生。又國名。《左傳·桓十二年》羅人欲伐之。《註》羅,熊姓國,在宜城縣西山中,後徙。又水名。《史記·屈原傳》遂自投汨羅。《註》汨水在羅,故曰汨羅。又新羅,東夷國名。《唐書·東夷傳》新羅,弁韓苗裔也,居

【衾】《唐韻》去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袪音切,音欽。《玉篇》大被也。《詩·召南》抱衾與裯。《孟子》謂棺槨衣衾之美也。《疏》凡衾皆三幅。《鄭註》衾,單被也。《陳子昂詩》旖旎光首飾,葳蕤爛錦衾。 《類篇》作。《集韻》作。

【不耐】不能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故人不耐无乐,乐不耐无形,形而不为道,不耐无乱。”郑玄注:“耐,古书能字也。”1.不能忍受。《南史·张敷传》:“文帝令以后车载沙门往,谓曰:‘道中可得言晤。’敷不奉詔,曰:‘臣性不耐杂。’”宋向子諲《减字木兰花》词:“不耐世间风与日,着意遮围,莫教春光造次归。”清周亮工《复何匡山书》:“其声呜呜,不耐愁人听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韦素园》:“而种种可恶,令人不耐,所以突然辞职了。”2.不愿意。宋余桂《春日即事》诗:“半晴半雨春无準,燕怯轻寒不耐飞。”
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
【寒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胡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河干切,音韓。《說文》東也。本作。从人在宀下,从茻薦覆之,下有仌。仌,水也。隸省作寒。《釋名》寒,捍也。捍,格也。《玉篇》冬時也。《易·繫辭》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。《書·洪範》庶徴曰燠,曰寒。《傳》煥以長物,寒以成物。又司寒,水神。《左傳·昭四年》黑牡秬黍,以享司寒。《註》司寒,元冥,水神也。又《周語》火見而淸風戒寒。《荀悅·申鑒》下有寒民,則上不具服。又窮窘也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范叔一寒至此哉。《宋史·同甫傳》畸人寒士皆賴之。又國名,在北海,平壽縣東寒亭。《史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