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相对,畸人投分,尊酒认荀陈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尊酒认荀陈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zūn jiǔrènxúnchén |
畸人投分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二十文 拼音: jī rén2fēn|fèn |
聊相对 | 平仄:平 平 仄 拼音: liáoxiāng duì |
聊相对,畸人投分,尊酒认荀陈释义
【尊酒】酒。唐高适《赠别沉四逸人》诗:“耿耿尊酒前,联雁飞愁音。”元刘祁《归潜志》卷五:“尊酒之间,一谈一笑,甚有前辈风,今不復见矣。”清方文《从吴锦雯读宋玉叔诗喜而有寄》诗:“惆悵掩尊酒,何时共懽讌。”典
【认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振切,音刃。《玉篇》識認也。《增韻》辨識也。《關尹子·二柱篇》渾人我同天地,而彼私智認而已之。《後漢·卓茂傳》時嘗出行,有人認其馬,解與之,他日別得,亡者詣府送還。《元史·王克敬傳》臨事不認眞,豈盡忠之道乎。又錯認,水酒名。見《南宋市肆記》。又《讀書通》與仞通。《前漢·儒林傳》孟喜因不肯仞。又《韻會》與訒通。詳訒字註。又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而證切《集韻》如證切,仍去聲。義同。
【荀】《唐韻》相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須倫切,音恂。《說文》草也。《山海經》靑要之山有草焉,黃華赤實,名曰荀草。《郭璞·圖詠》荀草赤實,厥狀如葌。又國名。《左傳·桓九年》荀侯賈伯伐曲沃。《水經注》汾水又西逕荀城東,古荀國也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荀氏有二,本侯國也。晉荀林父以邑爲氏。zdic.net漢典
【陈】〔古文〕軙敶《唐韻》直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池鄰切,音塵。《玉篇》列也,布也。《書·咸有一德》乃陳戒于德。《詩·小雅》饋八簋。又《史記·李斯傳》所以飾後宮,充下。《註》下陳,猶後列也。又《廣韻》故也。《詩·小雅》我取其,食我農人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太倉之粟,陳陳相因。又久也。《書·盤庚》失于政,于兹。《傳》今旣失政,而久於此而不徙。《疏》釋詁云:塵,久也。孫炎曰:居之久,久則生塵矣。古者塵同也。故爲久之義。又《廣韻》張也。《禮·表記》事君欲諫,不欲。《註》謂言其過於外也。又《廣韻》衆也。又《爾雅·釋宮
【畸人】志行、不同流俗的人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子贡曰:‘敢问畸人?’曰:‘畸人者,畸於人而侔於天。’”成玄英疏:“畸者,不耦之名也。修行无有,而疏外形体,乖异人伦,不耦於俗。”宋陆游《幽事》诗之二:“野馆多幽事,畸人无俗情。静分书句读,戏习酒章程。”清孙枝蔚《饮酒和陶韵》之十九:“幽谷有畸人,忍饥不肯仕。隣国闻其名,岂曰少知己。”郭希仁《从戎纪略》附《钱君定三传》:“察形势,访奇杰,燕赵畸人侠客,翕然与游。”神奇的人;仙人。唐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·高古》:“畸人乘真,手把芙蓉,汎彼浩刼,窅然空纵。”郭绍虞集解:“
【投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度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侯切,音頭。《說文》擿也。○按擿,卽擲也。《廣韻》棄也。《禮·曲禮》無投與狗骨。《疏》投,致也。棄其骨與犬也。又贈也。《詩·衞風》投我以木瓜。又《增韻》納也。《禮·樂記》投殷之後於宋。《註》舉徙之詞也。又適也,託也。《後漢·張儉傳》儉得亡命,望門投止。又掩也。《詩·小雅》相彼投兔,尚或先之。《箋》視彼人將掩兔,尚有先驅走之者。又姓。周郇伯之後。桓王伐鄭,投先驅以策。其後氏焉。漢有光祿投調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大透切,音豆。句讀之讀通作投。《馬融·長笛賦
【分】《唐韻》府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方文切,音餴。《說文》別也。从八刀,刀以分別物也。《易·繫辭》物以羣分。又《增韻》裂也,判也。又《廣韻》賦也,施也。《增韻》與也。又《玉篇》隔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一黍之廣爲一分。分者,自三微而成著,可分別也。又半也。《公羊傳·莊二年》師喪分焉。《荀子·仲尼篇》以齊之分,奉之而不足。又徧也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熟食者分,而後敢食。又與紛通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分分乎其有終始也。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禍之生也分分。《註》猶紛紛。又《周禮·天官》以待國之匪頒。《註》匪讀爲分。又《唐韻》扶問切
【聊】《唐韻》洛蕭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憐蕭切《正韻》連條切,音膫。《說文》耳鳴也。又《韻會》語助。《詩·唐風》椒聊之實。《傳》椒聊,椒也。《疏》聊,語助也。又《博雅》聊,苟且也。《詩·衞風》孌彼諸姬,聊與之謀。《傳》聊,願也。《箋》聊,且略之辭。《晉書·阮籍傳》聊復爾耳。又賴也。《前漢·張耳陳餘傳》使天下父子不相聊。《揚子·方言》此其計畫,無所聊賴。又《左思·吳都賦》相與聊浪乎昧莫之坰。《註》聊浪,放曠貌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聊攝以東。《註》聊攝,齊西界也,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。《史記·韓王信盧綰傳》破豨將
【相对】面;相向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妇乘以几,从者二人,坐持几相对。”《后汉书·乌桓鲜卑传》:“父子男女相对踞蹲。”唐元稹《与李十一夜饮》诗:“寒夜灯前赖酒壶,与君相对兴犹孤。”宋李师中《菩萨蛮》词:“佳人相对泣,泪下罗衣湿。”茅盾《色盲》五:“不敢冒昧,不好意思冒昧:这是他和可爱的女子相对时常常感得的本能上的拘束。”2.相符;相称。唐韩愈《朝归》诗:“服章岂不好?不与德相对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三二回:“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,身量也相对。”3.两相对应或对立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“其在周,程伯休甫其后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