藜羹粟饭每称是,九天云腴讵应得

藜羹粟饭每称是,九天云腴讵应得

诗句读音
藜羹粟饭每称是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
拼音: lí gēngsù fànměichēng shì
九天云腴讵应得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jiǔ tiānyún yújùyīng de

藜羹粟饭每称是,九天云腴讵应得释义

【藜羹】用藜菜作的羹。泛指粗劣的食物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孔子穷於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糝。”成玄英疏:“藜菜之羹,不加米糝。”晋陶潜《咏贫士》之二:“弊襟不掩时,藜羹常乏斟。”宋曾巩《寄题饶君茂才葆光庵》诗:“适意藜羹与布裘,结庐人境地还幽。”阿英《吃茶文学论》引《近世丛语》:“夫小人樵苏以给食,豆粥藜羹,仅以充腹。”

【粟饭】《宋书·宗悫传》:“乡人庾业,家甚富豪,方丈之膳,以待宾客,而慤至,设以菜葅粟饭。”唐李华《东都圣禅寺无畏三藏碑》:“见油饵尚温,粟饭餘煖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三回:“野老进粟饭,上与后共食,粗糲不能下咽。”

【每】《唐韻》武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罪切《正韻》莫賄切,音浼。《增韻》常也,各也,凡也。《三蒼》曰:每,非一定之辭。《詩·小雅》每懷靡及。《莊子·外物篇》聖人躊躇以興事,以每成功。《郭象註》事不遠本,故其功每成。又雖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每有,雖也。《詩·小雅》每有良朋。《箋》言雖有良朋也。又貪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衆庶每生。《註》孟康曰:每,貪也。《敘傳》致死爲福,每生作旤。又姓。每當時,漢人。見《印藪》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佩切,音妹。數也。一曰田美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原田每每。《註》每有枚

【称是】1.犹称职。唐杜甫《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公诸官》:“官属果称是,声华真可听。”仇兆鳌注:“称是,称职也。”2.谓与此相称或相当。唐袁郊《甘泽谣·红线》:“明日遣使齎繒帛三万疋,名马二百疋,他物称是,以献於嵩。”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三年》:“时官有布二十万匹,金银五千斤,钱亿万,绢数万匹,他物称是。”胡三省注:“言他物与布金银钱绢相称也。称,尺证翻。”《金史·仆散忠义传》:“今已许宋讲好,而屯戍尚多,可除旧军外,选马一万二千,阿里喜称是。”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一:“孔东堂演《桃花扇》曲本,有诗集若干,佳句云

【九天】1.谓天之中央与八方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指九天以为正兮,夫唯灵脩之故也。”王逸注:“九天谓中央八方也。”汉扬雄《太玄·太玄数》:“九天:一为中天,二为羡天,三为从天,四为更天,五为睟天,六为廓天,七为减天,八为沉天,九为成天。”按,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谓天有九野:中央曰钧天,东方曰苍天,东北曰变天,北方曰玄天,西北曰幽天,西方曰顥天,西南曰朱天,南方曰炎天,东南曰阳天。2.谓天空最高处。《孙子·形篇》:“善攻者,动於九天之上。”梅尧臣注:“九天,言高不可测。”唐李白《望庐山瀑布》诗之二: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

【云腴】。唐皮日休《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·青櫺子》:“味似云腴美,形如玉脑圆。”宋黄儒《<品茶要录>叙》:“借使陆羽復起,閲其金饼,味其云腴,当爽然自失矣。”明贾仲名《金安寿》第三折:“瓜分金子,鱠切银丝,茶煮云腴。”2.酒。金元好问《李成之王彦华赵孝先以提学命见饷佳酒且求制名》诗:“云腴俗士无风神,红珠女儿茜裙新。”元宫天挺《范张鸡黍》楔子:“何必酿云腴。若但杀鷄炊黍。”3.传说中的仙药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七四:“又云腴之味,香甘异美……长魂养魄,真上药也。”宋仲殊《西江月》词:“清含冰蜜洗云腴。只恐身轻飞去。”

【讵】《唐韻》其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臼許切,音巨。《說文》詎,猶豈也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天下詎可知而閉長者乎。《宋書·沈約自序》若馳一介,四方詎不響應。又《玉篇》止也,至也,格也。又通作巨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沛公不先破關中兵,公巨能入乎。《師古註》巨,讀曰詎,猶豈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其據切,巨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字林》未知詞也。 《正字通》《讀書通》詎通作渠、鉅、遽,非。漢典考證:〔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其據切,巨上聲。義同。〕 謹按其據切係去聲非上聲,上字

【应得】应该。唐杜甫《喜雨》诗:“晚来声不絶,应得夜深闻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六:“供养伯伯是应得的,此银伯伯留下随便使用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八三回:“这病时常应得头晕,减饮食,多梦。”郭沫若《恢复》诗:“我们是除恶务尽,然而总是因循;我们对于敌人,应得如拉屎,洒尿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