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

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

诗句读音
梨花院落溶溶月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入十月
拼音: 2huāyuàn luòróng róngyuè
柳絮池塘淡淡风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liǔ xùchí tángdàn dànfēng|fěng

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释义
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
【院落】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。唐白居易《宴散》诗:“笙歌归院落,灯火下楼臺。”宋王安石《山陂》诗:“山陂院落今挼种,城郭楼臺已放灯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东南角上一个随墻门,里边一个拐角墻挡住,看不见院落。”鲁迅《彷徨·弟兄》:“﹝他﹞惘然地回身,经过院落时,见皓月已经西升,邻家的一株古槐,便投影地上,森森然更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。”

【溶溶】水流盛大貌。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逢纷>》:“扬流波之潢潢兮,体溶溶而东回。”王逸注:“溶溶,波貌也。”南朝梁江淹《哀千里赋》:“水则远天相逼,浮云共色,茫茫无底,溶溶不测。”唐温庭筠《莲浦谣》:“鸣橈轧轧溪溶溶,废緑平烟吴苑东。”元张可久《醉太平·春情》曲:“碧溶溶满溪緑水桃源洞,淡濛濛半窗白月梨云梦。”2.宽广貌。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愍命>》:“心溶溶其不可量兮,情澹澹其若渊。”王逸注:“溶溶,广大貌。”3.盛多貌。汉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野尽山穷,囊括其雌雄;沇沇溶溶,遥噱乎紘中。”唐皇甫湜《吉州刺史厅壁

【月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魚厥切,音軏。《說文》闕也。太隂之精。《釋名》月,缺也,滿則缺也。《易·繫辭》隂陽之義配日月。《禮·祭義》月生於西。《公羊傳·莊二十五年註》月者,土地之精。《史記·天官書註》月者,隂精之宗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水氣之精者爲月。又《書·堯典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。《傳》一歲十二月,月三十日,三歲則置閏焉。又《洪範》二曰月。《傳》所以紀一月。《疏》從朔至晦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禮·禮運》月以爲量。《註》天之運行,每三十日爲一月。又姓。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,明洪武中有月輝、月文憲

【柳絮】1.柳树的种子。有白色绒毛,随风飞散如飘絮,因以为称。南朝梁庾肩吾《春日》诗:“桃红柳絮白,照日復随风。”唐杜甫《绝句漫兴》之五:“颠狂柳絮随风舞,轻薄桃花逐水流。”宋苏轼《和孔密州东栏梨花》:“梨花淡白柳深青,柳絮飞时花满城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七一回:“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,依我的主意,偏要把他説好了,才不落套。”杨朔《<铁流>的故事》:“窗外满地正照耀着暖洋洋的太阳光,漫天正飞舞着软绵绵的柳絮。”2.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谢太傅寒雪日内集,与儿女讲论文义。俄而雪骤,公欣然曰:‘白雪纷

【池塘】蓄水的坑,一般不太大,也不太深。南朝宋谢灵运《登池上楼》诗:“池塘生春草,园柳变鸣禽。”唐杨师道《春朝闲步》诗:“池塘藉芳草,兰芷袭幽衿。”宋柳永《斗百花》词之二:“池塘浅蘸烟芜,帘幕閒垂风絮。”巴金《春》十二:“觉民指的那个茶棚搭在一个微微倾斜的草地上,三面空敞,另一边靠着池塘。”2.浴池的俗称。汉

【淡淡】形容颜色浅淡。唐杜甫《行次盐亭县聊题四韵》:“云溪花淡淡,春郭水泠泠。”宋徐铉《寒食日作》诗:“过社纷纷燕,新晴淡淡霞。”宋陆游《泛舟至东村》诗:“颼颼风渐冷,淡淡月初生。”朱自清《温州的踪迹》一:“他到底等什么来着?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?”2.轻淡,微弱。宋晏殊《寓意》诗:“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。”《京本通俗小说·碾玉观音》:“杏花初落疎疎雨,杨柳轻摇淡淡风。”曹禺《雷雨》第三幕:“那时天边上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。”3.冷淡,不热情。《宋书·王景文传》:“人情向粲,淡淡然亦復不改常。”宋陆游《

【风】〔古文〕凬飌檒《唐韻》方戎切《集韻》方馮切《正韻》方中切,音楓。風以動萬物也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大塊噫氣,其名爲風。《河圖》風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隂陽怒而爲風。《爾雅·釋天》南風謂之凱風,東風謂之谷風,北風謂之凉風,西風謂之泰風。《禮·樂記》八風從律而不姦。《疏》八方之風也。《史記·律書》東北方條風,立春至。東方明庶風,春分至。東南方淸明風,立夏至。南方景風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風,立秋至。西方閶闔風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風,立冬至。北方廣莫風,冬至至。《周禮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風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別之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