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别心徘徊,野店更一息

临别心徘徊,野店更一息

诗句读音
临别心徘徊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línbié|bièxīnpái huái
野店更一息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yě diàngēng|gèngyī xī

临别心徘徊,野店更一息释义

【别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方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筆別切《正韻》必列切,鞭入聲。《說文》分解也。《玉篇》分別也。《增韻》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日月以告君,以厚其別也。《爾雅·釋山》小山別大山,鮮。《疏》謂小山與大山不相連屬者名鮮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宰庖之切割分別也。《晉·仲長敖覈性賦》同稟氣質,無有區別。又傅別,謂券書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八成,聽稱責以傳別。《註》鄭曰:爲大手書於一札,中字別之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皮列切《正韻》避列切,便入聲。《玉篇》離也。《增韻》解也,訣也。《江淹·別賦》黯然銷者,惟別而已矣
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

【徘徊】1.往返回旋;来回走动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,越月踰时,则必反铅;过故乡,则必徘徊焉,鸣号焉,躑躅焉,踟蹰焉,然后能去之也。”杨倞注:“徘徊,回旋飞翔之貌。”宋无名氏《异闻总录》卷一:“﹝父﹞即佯为贩鬻者,徘徊道上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七回:“方六老爷行了一回礼,拘束狠了,宽去了纱帽圆领,换了方巾便服,在阁上廊沿间徘徊徘徊。”艾芜《人生哲学的一课》:“在这条街漫步徘徊,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,挂在商场的楼上。”2.犹彷徨。游移不定貌。《汉书·高后纪》:“产不知禄已去北军,入未央宫欲为

【野店】村旅舍。唐牟融《送罗约》诗:“月明野店闻鸡早,花暗关城匹马迟。”元萨都剌《宿大横驿》诗:“村舂千涧落,野店四山齐。”清魏源《三龙洞》诗之一:“野店不成眠,中宵梦神禹。”2.指乡村饭店、茶馆。清濮淙《闻梁蘧玉已寓京口》诗:“已辞野店中山酒,望断烟江北固峯。”许地山《危巢坠简·东野先生》:“星期日,他每同孩子们出城去,在野店里吃。”
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
【一息】1.一呼一吸。比喻极短的时间。汉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追奔电,逐遗风,周流八极,万里一息。”晋陆云《岁暮赋》:“百年迅於分嘘兮,千岁疾於一息。”宋陈亮《勉强行道大有功》:“盖人心之危,道心之微,出此入彼,间不容髮,是不可一息而但已也。”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回:“一息工夫,只听迴廊上格登格登,有许多脚步儿响,顷刻已经到了面前。”方光焘《疟疾》:“过了一息,她面上露着微笑,跑回房来。”2.暂停;稍歇。《穀梁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庆封曰:‘子一息,我亦且一言。’”南朝梁沉约《丽人赋》:“中步檐而一息,顺长廊而迴归。”